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软通道技术与外科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神经ICU及神经外科收治的大量基底节脑出血(70—100mL)手术治疗患者85例,其中外科开颅组40例和微创手术组45例。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GCS评分、术后3个月死亡率、m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微创手术组显著优于外科开颅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而言,微创手术与去骨瓣手术疗效无差异,但是较去骨瓣手术减少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故微创手术是外科去骨瓣手术的较好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青年隐源性卒中的反常栓塞(PDE)比例较高,本文报道1例肺动静脉瘘(PAVF)导致的丘脑穿通动脉梗死病例如下。1病例患者,女,41岁,因“发作性视物变形、右手无力1周”于2021年8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于公司团建活动中突然出现视物变形,表现为双眼看东西高低不平,单眼无异常,无视物重影,伴有右手无力,拿不住东西,同事与患者沟通发现其反应迟钝、答非所问,无构音障碍,持续约2 h症状完全缓解。患者自觉遗留右侧面部轻微麻木不适,无好转,为进一步治疗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头颅CT示左侧丘脑可疑梗死灶,以“脑梗死”为诊断收住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月经史正常,育有1女,无流产史。否认家族遗传史。入院查体:右侧面部针刺觉较对侧减退,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筛查、甲状腺功能、自身免疫抗核抗体谱、类风湿系列、风湿系列、免疫球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G4、抗磷脂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谱、血气均正常。梅毒及HIV抗体阴性。ECG正常,动态ECG示窦性心律,总心搏数80 443次,室上性早搏总数6次;颈动脉超声示右侧颈动脉球部内膜增厚伴斑块(单发);心脏超声示静息状态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167例,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例153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病例186例。比较病人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结果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2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0~50 m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急性期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颅超声(TCS)中缝核显像诊断卒中后抑郁(PSD)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195例疑诊PSD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声窗条件较差排除21例,将纳入的174例依据临床系统评估及量表评分分为PSD组(n=141)和非PSD组(n=33),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及临床量表评分差异;根据组间中缝核回声改变情况,分析TCS诊断PSD的效能,评价PSD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中缝核回声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组间患者性别、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D组中缝核回声异常比例明显高于非PSD组(75.89%vs.9.09%,P<0.01)。根据中缝核回声异常诊断PSD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5.89%、90.91%及78.74%。PSD组患者HAMD评分等级与中缝核回声分级呈负相关(R=-0.58,P<0.01)。结论 TCS可定性和半定量评估并辅助诊断PS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高血压脑出血36例,依据CT定位,应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清除血肿,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果本组36例患者,成活32例,死亡4例;并发肺内感染10例(27.7%),继发应激性溃疡8例(22.2%),再出血4例(11.1%)均发生6h内手术病例。结论手术时机实施时间一般为发病后6~24h为主,早期防止并发症是微创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PAI及TAFI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预警作用。方法前瞻性的将溶栓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对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静脉血浆PAI及TAFI浓度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溶栓前两组基线PAI-1水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37)。溶栓后次日复查晨血PAI-1水平出血转化组明显较无出血转化组值更低(P=0.035)。溶栓前出血转化组的基线TAFI水平较无出血转化组比较TAFI值更低(P=0.024)。溶栓后次日复查晨血出血转化组TAFI值同样低于无出血转化组(P=0.042)。结论血浆中PAI-1和TAFI水平与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相关性较高。当溶栓前及溶栓后PAI-1及TAFI的低水平表达均可增加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在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脑组织内血管生成素(Ang)-1和Ang-2 mRN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并分析脑缺血后Ang-1、Ang-2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缺血组(I组),缺血组又分为缺血1、3、6、12、24、48和72 h组,采用改进的线栓法制做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内Ang-1 mRNA及Ang-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ng-1 mRNA中等量表达,两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ng-2 mRNA极低量表达,两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缺血组Ang-1 mRNA表达水平在脑缺血早期(3~6 h)低于C组(P<0.01),脑缺血48~72 h高于C组(P<0.01);Ang-2 mRNA在脑缺血后3 h表达水平高于C组,在脑缺血后12 h出现高峰,且持续至脑缺血后72 h(P<0.01)。结论:Ang-1和Ang-2可能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与其他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共同参与缺血半影区的新血管形成并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利于改善缺血半影区血液供应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167例,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例153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病例186例。比较病人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结果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2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0~50 m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急性期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0月11—12日,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承办的第三届"盘古会议"——暨华人卒中精英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会议宗旨为总结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为今后中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提供方向。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副院长、美国Loma Linda大学的张和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曹河圻处长、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王文志主任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HICH患者1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1组42例和对照2组40例,3组患者入组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增加微创血肿清除术和系统康复训练,对照1组增加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自行康复锻炼,对照2组增加内科保守治疗和系统康复训练。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价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平衡功能、手功能及步行能力。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P<0.01),对照2组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废用手比例由治疗前19例(44%)降低为3例(7%),与对照1组治疗后的15例(36%)和对照2组的8例(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实用手A和实用手B合计达12例(28%),与对照1组的5例(12%)和对照2组的8例(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0级行走能力由治疗前的23例降低至6例,降低幅度达33%,与治疗1组治疗后的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4级和5级行走能力由治疗前的0例,增加至13例,增加幅度为30%,其增加幅度与对照1组的14%和对照2组的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HICH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手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