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 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零回波时间(magnetic resonance zero echo time,MR-ZTE)序列在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38例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MR-ZTE和CT检查。对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这两种方法检出颅底骨质结构侵犯例数及侵犯结构数目,分析比较MR-ZTE与CT诊断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率的差异。[结果] MR-ZTE与CT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位阅片者之间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95和0.89,P均<0.001。MR-ZTE和CT检出有颅底骨质侵犯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1例(81.58%)和32例(84.21%),两者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两种成像技术对颅底单个骨质结构受侵犯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ZTE的图像质量与CT图像质量相当,两者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能力一致;MR-ZTE在评价仅骨髓侵犯而无明显骨皮质破坏的早期骨侵犯方面优于CT。因此,MR-ZTE有望作为鼻咽癌磁共振分期扫描的常规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MRI和IMRT的鼻咽癌鼻窦侵犯在鼻咽癌分期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10年基于MRI诊断的接受IMRT的1197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资料。根据AJCC第7版分期重新分期。鼻窦侵犯分为伴有鼻窦侵犯T3、T4期。Kaplan-Meier法计算LRFS、DMFS、OS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及T分期各亚组局部复发风险比。结果 鼻窦侵犯率为14.2%。鼻窦侵犯不是影响鼻咽癌OS、LRFS、DMFS的因素(P=0.677、0.485、0.211)。T2期、伴鼻窦侵犯T3期及不伴鼻窦侵犯T3期局部复发风险比接近(HR=1.927、2.030、2.283)。LRFS、OS曲线在T2期、伴鼻窦侵犯T3期及不伴鼻窦侵犯T3期接近(P>0.05),与伴鼻窦侵犯T4期及不伴鼻窦侵犯T4期明显分开(P<0.05)。结论 鼻窦侵犯不是IMRT鼻咽癌OS、LRFS和DMFS的预后因素,但伴鼻窦侵犯的T3期OS、LRFS与T2、T3期相似,预后较T4期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小肝癌和小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其中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30例,肝小血管瘤(small hepatic hemangioma,SHH)30例,均行宝石CT双能量扫描,获得动脉期(arterial phase,AP)和门脉期(portal venous phase,PP)的能谱系列图像.测量病灶、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并计算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和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 (lesion-to-normal hepatic tissue ratio,LNR),对上述结果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小肝癌和小血管瘤的动脉期最佳单能量均为50 keV,门脉期最佳单能量分别为70 keV、50 keV;动脉期最佳CNR分别为3.58± 2.12、10.03±2.72,门脉期最佳CNR分别为1.79±0.92、3.08±2.38;动脉期NIC分别为(0.25±0.08) mg/mL,(0.46±0.18) mg/mL,门脉期NIC分别为(0.52±0.15) mg/mL和(0.87±0.25) mg/mL;动脉期LNR值分别为2.97±0.50,6.01±2.29,门脉期LNR值分别为0.98±0.18,1.58±0.38.小肝癌的动脉期和门脉期NIC和LNR值均低于小血管瘤.两者2期的NIC、LNR、钙(脂肪)浓度和脂肪(钙)浓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水(碘)浓度在2期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能谱成像的单能量图像、碘基图像和碘物质定量分析对小肝癌和小血管瘤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双能CT测量纵隔淋巴结碘浓度(IC)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肺癌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经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83枚(肺癌转移淋巴结20枚,阴性淋巴结63枚).所有患者术前于对比剂注射后30s行双能CT扫描,测量各患者纵隔淋巴结及主动脉的碘浓度,同时测量纵隔淋巴结短径。淋巴结碘浓度测量结果由主动脉相应数值进行标准化,计算纵隔淋巴结碘浓度的ROC曲线,得到鉴别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NIC,对纵隔淋巴结短径及碘浓度与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纵隔淋巴结短径及标准化后的碘浓度淋巴结转移组与阴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鉴别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NIC浓度为0.13352mg/dL,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75.0%、73.0%、46.9%、90.2%和73.5%。而以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1cm为标准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50.0%、85.9%、83.3%、85.9%和85.5%。结合两种诊断标准,通过平行试验可将敏感度提高到87.5%;而通过序列试验则使诊断的特异度达96.2%。结论:双能CT检测有助于非小细胞性肺癌淋巴结的分期及鉴别诊断;通过淋巴结短径与淋巴结碘浓度两种方法的结合,可极大提高对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