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6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2.
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而单用ICI的局限性促使临床医生开始探索放疗联合ICI的可行性。近期有关联合治疗的各项研究已初步揭示了其改变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体系的巨大前景。本文从联合治疗的机制出发,综述有关联合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不同放疗方式联合ICI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开放手术与完全腔镜手术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两种术式的淋巴结清扫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0日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放组与完全腔镜组,统计手术方式、性别、年龄、TNM分期,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共纳入223例患者,其中开放组110例,完全腔镜组113例。与开放组相比,完全腔镜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术后第2天、第3天引流量多,切口总长度短,切口满意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侧、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完全腔镜经胸入路甲状腺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效果、治疗效果与开放手术相近,但更具美容效果,适于对手术切口美容要求较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取2020年4月1日至30日某三甲医院404名医务人员,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因素。结果:404名医务人员有职业倦怠者305名(75.50%),其中轻度231名,中度49名,重度25名。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3个维度中情绪耗竭、去人格化倾向、个人成就感降低得分分别为(16.85±7.79)、(16.85±7.79)、(25.35±9.26)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工作时间过长、高文化程度和较高收入是影响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医务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存在轻度职业倦怠,建议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定期开展心理培训,加强健康教育,预防职业倦怠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疗(SBRT)与手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2015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经SBRT或手术的12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两组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各纳入60例符合要求病例。放疗组80%等剂量线作为处方剂量覆盖 95%PTV,100%等剂量线覆盖100% IGTV,每次5~15 Gy,中位生物等效剂量100 Gy (57.6~150.0 Gy);手术组VATS肺叶切除32例,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9例。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32.3个月。3例手术患者90 d内因感染发生治疗相关死亡,SBRT组无治疗相关死亡(P=0.079)。SBRT组3例患者随访期间因肿瘤外因素死亡(脑梗死、心脏病等)。12例患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其中手术组5例,SBRT组7例(P=0.543)。17例远处转移,其中手术组11例,SBRT组6例(P=0.835)。中位无瘤生存期手术组38.4个月,SBRT组33.5个月(P=0.178);1、3年总生存率手术组分别为95%、83%,SBRT组分别为93%、83%(P=0.993)。结论 SBRT对早期原发性NSCLC总生存期与手术相当,二者局部控制率相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影响放化疗后达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防性脑照射(PCI)后脑转移(BM)风险、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2—2017年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治疗疗效达CR/PR且经PCI治疗的550例局限期SCLC患者的基本资料,回顾分析PCI后BM风险因素及预后。采用 ...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解郁方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作用机制。方法:挖掘TCMSP和BATMAN-TCM筛选解郁方有效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TTD、OMIM、PharmGKB、Drugbank数据库获取治疗PSD的相关靶点,两者交集得到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在String12.0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通过Cytoscape3.9.1筛选出核心成分与靶点。利用R语言对核心基因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1.5.6分子对接,并利用Pymol 2.5进行可视化。结果:解郁方活性核心成分为汉黄芩素、甘草查尔酮A、木犀草素等,核心靶点为TP53、MYC、STAT3、MAPK1、MAPK3、AKT1、ESR1、BCL2、FOS、HSP90AA1、CDKN1A,主要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分析显示,木犀草素与MAPK1、汉黄芩素与TP53结合最为稳定。结论:解郁方能够治疗PSD,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MAPK1、TP53、STAT3核心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体内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胸中下段食管癌3种放疗技术心脏和肺的剂量分布。方法 搜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15例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胸部放射治疗,每位患者共制作3套放疗计划。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在RayStation 4.0v系统制作,螺旋断层放疗(TOMO)在TomoHTM Version 2.0.5系统制作。处方剂量60 Gy/30次。比较计划体积(PTV)、心脏、心脏亚单位以及肺剂量参数。结果 PTV、心脏和肺的平均体积为(399±355)、(671±274)和(3 907±1 717) cm3。与IMRT和VMAT相比,TOMO可以降低PTV、心脏、左心房及肺的最大剂量(H=10.889、7.433、12.080、11.401,P<0.05)。3种放疗技术的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IMRT和VMAT,TOMO可以降低PTV、心脏、左心房和肺的最大剂量,但均匀性及适形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过程中心脏与肺存在相互影响,TOMO技术可能带来的临床优势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