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乳腺癌ER、PR、Her-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病例33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中ER、PR及Her-2的表达水平,分析与病例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57.3%(192/335)、49.3%(165/335);Her-2的阳性率、阴性率及不确定率分别为21.5%(72/335)、70.7%(237/335)、7.8%(26/335)。Her-2表达与BMI、病理分期关系中,Her-2阳性率在体质量正常与肥胖、肥胖+超重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在Ⅰ期与Ⅱ期、Ⅳ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ER、PR均为阳性的患者在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相对非三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TNM分期偏晚(均<0.05)。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ER、PR及Her-2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年轻乳腺癌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很多女性患者在确诊为乳腺癌时还未生育或者仍有生育愿望。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多学科治疗的规范,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但乳腺癌综合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那些年轻乳腺癌患者更为明显,她们更渴望回归正常的生活,渴望怀孕成为母亲。长期以来,由于害怕妊娠会对乳腺癌预后造成危害,医患双方均对乳腺癌治疗后的妊娠存在诸多疑虑而不敢付诸实践。本综述基于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从多方面证实乳腺癌治疗后妊娠是可行的、安全的、值得关注的,希望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中位年龄46岁(30~70岁).按照Ann Arbor分期标准,Ⅰ EA期14例,ⅡEA期8例,ⅢEA期3例,ⅢEB期l例,ⅣEA期2例;其中B细胞来源25例,外周T细胞来源3例.治疗情况:单纯手术组2例,单纯化疗组2例,综合治疗组24例;化疗一般采用CHOP方案,4~8个周期.[结果]随访时间6~13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2.5个月,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6个月(95%CI:50~84),5年生存率为45.6%.[结论]PBL病理以B细胞来源最常见.目前多选择化疗及放疗为基础结合手术的综合治疗,但仍有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4.
 男性乳腺癌(MBC)较罕见,目前认为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体内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环境等交互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治疗上主要参照女性乳腺癌治疗模式,包括手术、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肿瘤的大小和腋淋巴结的受累情况是总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同源盒基因转录反义RNA (HOTAIR)是第一个被发现具有反式转录调控作用的长链非编码RNA。作为反义RNA,HOTAIR本身并不编码蛋白质,而是以反式转录调控因子作用于不同染色体上的HOX基因簇,从而在基因组调控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HOTAIR与人类多种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喉癌等)的发生、发展及转移预后密切相关,高表达HOTAIR能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促进肿瘤复发转移,而下调HOTAIR表达则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近年来研究逐渐证实,HOTAIR在乳腺癌组织、细胞系及其外周血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且这种表达失调有助于阐明乳腺癌的发生机制及耐药机制。临床研究则进一步表明,检测HOTAIR的表达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有助于促进临床上对乳腺癌的病情评估、预后判断、疗效评价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动态监测。此外,HOTAIR表达可能与乳腺癌不同激素受体类型的生物学行为相关。在乳腺癌治疗方面的探索研究则显示,通过设计HOTAIR促癌通路上的相应抗肿瘤药物或将能够为某些难治性乳腺癌的治疗带来曙光,比如他莫昔芬耐药乳腺癌。本文将对近几年上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神经网络模型(neuralnet work model,NNM)对乳腺癌手术及辅助治疗后患者进行预后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评价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13例已行根治性手术并有随访结果的乳腺癌病例,按NNM要求随机分为训练集(809例)和测试集(404例),通过训练集筛选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并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在选取的20项临床因素中,腋窝阳性淋巴结数目和内分泌治疗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81和0.133,权重百分比分别为100%和73.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在训练集中,模型预测准确度为94.93%,预测死亡事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9%和97.48%;在测试集中,预测准确度为95.5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78%和100%,ROC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92。[结论]阳性淋巴结数目是影响乳腺癌术后死亡事件发生的独立因子,而内分泌治疗则是重要的保护因子。NNM可以对病例样本的预后进行动态学习,无论在训练集还是测试集中其准确度和各项预测效能均达到满意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百里醌在体内外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以及半胱天冬酶(pro-caspase 3、pro-caspase 8、pro-caspase 9)蛋白的表达,并利用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的活力;建立裸鼠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survivin和caspase 3的表达.结果 百里醌对体外MCF-7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百里醌可下调MCF-7细胞中survivin、pro-caspase 3和pro-caspase 8的表达,但对pro-caspase 9的表达无明显影响;活力测定结果进一步显示,百里醌作用MCF-7细胞后,caspase 3和caspase 8被激活,而对caspase 9无明显影响;在体内试验中,百里醌可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同时诱导体内乳腺癌细胞凋亡,另外百里醌还可分别下调和上调肿瘤组织细胞中survivin和caspase 3的表达.结论 百里醌对体内外乳腺癌细胞有凋亡诱导作用,死亡配体途径可能是百里醌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高危复发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绝经前高危复发乳腺癌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T组:他莫昔芬(TAM);G+T组:戈舍瑞林+TAM;G+A组:戈舍瑞林+阿那曲唑。观察并随访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DFS)率和4年总生存(OS)率。结果中位随访49个月,G+A组3年DFS率为90.00%,显著高于T组(74.00%)(字2=5.986,P<0.05),高于G+T组(8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764,P>0.05),3组的4年OS率分别为T组89.50%,G+T组92.9%,G+A组9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中Her-2阳性者,3年DFS率显著低于Her-2阴性者(P<0.05)。在Her-2阳性者中,G+A组的3年DFS率显著高于G+T组和T组(P<0.05)。在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年龄≤40岁者中,G+A组的3年DFS率显著高于T组(均P<0.05)。不良反应3组各有不同,但均可耐受。结论对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的高危复发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抑制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疗效优于单用TAM,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男性乳腺癌分子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随访和病理资料,应用x2检验分析分子亚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法)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比较不同分子亚型组间预后的差异.结果:68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具有完整的病理及随访资料并纳入分析.中位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揭示TNB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癌病例543例,比较TNBC与Non-TNBC在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身高、体质量、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病理分期及病理类型等的差异。结果 TBNC发病年龄为(49±10)岁,Non-TNBC发病年龄为(47±9)岁。TNBC组与Non-TNBC组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BMI、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相对于Non-TNBC,TNBC具有肿块更大、淋巴结转移更多、分期更晚等特点,根据其临床病理学特性,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每个TNBC病例,以降低TNBC的复发率、转移率,提高TNBC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是临床治疗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