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华文化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认识,关注的是在自然界规律总体框架下对万物的观察与解读.中医药体系以中华文化为养分,从对自然规律、药物认识到人体生长变化、疾病产生发展过程的解释中,均体现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关注,并最终对事物的趋向性发展作出解释.中医药人对这种趋向性的把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势数"学说的思想息息相通.所谓"...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1年8月就诊于全国8家协作单位的IGT患者。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后记录基本信息,完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并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体质资料的收集。最后将患者信息录入Excel表,利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450例研究对象中,体质分布以平和质(37.3%)、阳虚质(15.6%)、痰湿质(14.4%)和湿热质(10.9%)为主。其中在偏颇体质分布中,男性湿热质占比明显高于女性,女性阳虚质和血瘀质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0.05);痰湿质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阳虚质(P<0.05),阳虚质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痰湿质(P<0.05),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患者的尿酸水平高于阳虚质,且以湿热质最高(P<0.05)。结论 IGT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性别、血脂及尿酸情况是影响IGT患者体质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脾瘅的发病病因,从“滞-热-损”角度探析糖尿病前期的临床治疗。[方法]围绕脾瘅形成的病因,在查阅诸多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滞-热-损”在糖尿病前期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重要意义,并附医案一则以证其效。[结果]“滞-热-损”是糖尿病前期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其中饮食不节、脾胃壅滞为始动因素,壮火食气、滞热伤脾为中心环节,过用为劳、脾虚受损为最终进展,且滞-热-损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关系密切。因机立法制方,将消滞、清热、防损作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治法,参古方玉液汤创脾瘅降糖方,用于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可获良效。所附临床典型验案,西医诊断属糖尿病前期,中医四诊合参辨病为脾瘅,辨证为脾胃壅滞、滞热伤脾证,治以消滞清热、健脾益气为法,方以脾瘅降糖方加减,用之效可。[结论]滞-热-损是糖尿病前期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以消滞、清热、防损为法组方的脾瘅降糖方临床验之有效。  相似文献   
4.
比例是数学学科中的常见概念,不仅如此,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比例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比例关系在中国文化很早就有记载,在天文、地理以及人文文化中体现颇多。中医理论中也富含比例关系的运用,借以解释天地人的变化以及指导诊疗疾病。运用比例关系梳理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资源,提炼出高效的治疗方案。文章旨在通过简单梳理,为临床工作者诊疗疾病提供处方用药思路,发挥“简、便、优”的中医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