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观察推拿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三维空间角度的影响,探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骨错缝”的机制。方法 自2009年8—12月,选取2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松解手法组(简称理筋组)10例和松解手法联合调整关节手法组(简称理调组)10例,另选取健康志愿者(简称健康组,采用松解手法)10名。手法干预前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Philips 64排螺旋CT从颅底扫描至胸1椎骨水平的长度范围, 获得容积数据,重建层厚0.625 mm,由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医疗实验室提供的ITK重建软件,根据CT数据完成干预前后每一节段颈椎骨骼的重建,比较3组手法干预前后颈椎结构三维空间角度的变化。结果 C2椎骨的三维空间的调整:理调组在X、Y、Z轴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在X、Z轴上显著大于理筋组(P<0.05),理筋组在Z轴上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C3椎骨的三维空间的调整:理调组在X、Y轴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在X轴上显著大于理筋组(P<005),理筋组在X轴上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C4椎骨的三维空间的调整:理调组在X、Y轴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在X、Z轴上显著大于理筋组(P<0.05)。手法干预后C1、C5、C6、C7三维空间位置的调整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理调组有大于健康组和理筋组的趋势。结论 松解手法联合调整关节手法对颈椎病患者C2、C3、C4颈椎的三维空间角度有显著改变作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骨错缝”的机制有可能是调整了颈椎的三维空间位置,改善了颈椎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基于CT的口腔种植外科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DentiSlicer,制定口腔种植计划。方法:对49例牙列缺损患者全口取模,在模型上制作放射线阻射标记模板:患者戴模板后进行颌骨CT扫描:应用自主开发的口腔种植外科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DentiSlicer解读标准DICOMCT数据,制定种植计划:结合应用外科模板完成种植体植入术。结果:DentiSlicer以人机交互方式测量线距、角度,根据种植体数据库选择合适的种植体长度、直径,设计其在颌骨植入位点以及植入方向等,制定了精确的种植计划,种植手术无1例失败。结论:基于CT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DentiSlicer,能使口腔种植外科医师充分了解颌骨受植区域解剖结构,从而使口腔种植更安全、精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推拿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三维空间位移的影响,探讨推拿手法治疗腰突症"骨错缝"的干预机制。方法选取10名腰突症患者,分为理筋手法组(5例,简称理筋组)和理筋手法加调整手法组(5例,简称理调组)进行治疗;正常志愿者5例为理筋手法(简称正常组)。应用ITK重建软件重建腰椎椎体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3组手法干预前后腰椎椎体三维位移变化情况。结果 3组腰突症患者推拿手法治疗后L1~5各椎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一定改变。理调组L3在X轴角位移为(1.77±0.46)°;L4在X、Y轴角位移分别为(1.78±0.53)°、(1.89±0.75)°,显著大于理筋组和正常组(P<0.05);理调组L1~5在X轴三维角位移分别为(1.50±0.47)°、(1.55±0.57)°、(1.77±0.46)°、(1.78±0.53)°、(1.61±0.39)°,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理调组L3在Y轴三维位移为(2.87±0.74)mm,L4在X轴三维位移为(1.68±0.64)mm,显著大于理筋组和正常组(P<0.05);理调组L1、L4、L5在X轴三维位移分别为(1.28±0.21)、(1.68±0.64)、(1.30±0.51)mm,L1~3在Y轴三维位移分别为(1.92±0.42)、(2.25±0.61)、(2.87±0.74)mm,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理筋手法组L1~5各节段三维角位移和位移与正常组相比,均呈现大于正常组的趋势。结论理调手法比理筋手法更能调整失稳或退变节段的空间位置,使腰椎椎体产生水平及旋转移位,而非上下移位,对纠正腰椎"骨错缝"产生重要作用。理筋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治疗颈椎病"骨错缝"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理筋组和理调组各10例,另设正常组10例。理调组采用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理筋组、正常组均采用理筋手法,各组均每周治疗3次,疗程2周。治疗前后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从颅底扫描至T1椎骨水平的长度范围,获得容积数据,重建层厚0.625mm,再采用ITK-SANP软件根据CT数据完成每一节段颈椎骨骼的重建,比较3组治疗前后颈椎C2、C3、C4椎骨三维空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理调组C2椎骨X轴、Y轴、Z轴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X轴、Z轴明显大于理筋组(P<0.05);理筋组治疗后C2椎骨Z轴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理调组C3椎骨X轴、Y轴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X轴明显大于理筋组(P<0.05);理筋组C3椎骨X轴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理调组治疗后C4椎骨X轴、Z轴明显大于正常组及理筋组(P<0.05或P<0.01)。结论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可调整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三维空间位置,改善颈椎功能,这可能是其治疗颈椎病"骨错缝"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