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顾灵  许小凤 《新中医》2010,(8):123-125
<正>中药外敷法,是将药物袋装加热并敷于体表皮肤,通过病灶局部皮肤渗透到深层组织,迅速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法。与中医其他治法一样,其辨证、治则、遣方也是以中医学传统的整体观念、脏腑经络、阴阳五行、表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注重肝、脾、肾的调节,夏桂成教授基于心-肾-子宫轴学说,强调心肾相交的重要性,提出从心论治绝经前后诸证。夏桂成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为肾阴虚、心火旺、心气虚,治以滋肾清心、宁心安神之法,配合心理疗法,临床收效颇高。该文介绍夏桂成教授从心论治绝经前后诸证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制定合理、优化的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医妇科学》辨证标准,拟定肾气亏虚证、气血虚弱证、血热证、阴虚血热证、湿热内蕴证、血瘀阻滞证6个证型,分析1315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315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肾气亏虚证为主,占52.8%,其他证型依次为气血虚弱证19.2%,阴虚血热证13.6%,湿热内蕴证9.7%,血热证3.6%,血瘀阻滞证1.1%。除肾气亏虚证外,孕≤6周及孕6~8周时气血虚弱证比例居二,孕≥10周湿热内蕴证比例居二;染色体因素、解剖因素及内分泌因素中医辨证主要为肾气亏虚证或气血虚弱证,而免疫因素中医辨证多属阴虚血热证,感染因素多属湿热内蕴证;其他如脑力劳动、食欲不振、吸烟吸毒、失眠、精神紧张、经济拮据等均与证型分布有关。结论:肾气亏虚证、气血虚弱证、阴虚血热证、湿热内蕴证为早期先兆流产四大主证,其中肾气亏虚证为主要证型;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职业、月经、流产次数、孕周、流产病因及生活状况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许小凤  顾灵  顾颖 《中医杂志》2014,(9):806-808
吴门医派源远流长,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其理论体系及临床实践独树一帜,在月经病的证治中,更突出体现了吴门医派的学术特色,即:调经治血,明辨心、脾、肝、肾;奇经八脉,固属扼要;健脾和胃,利湿化痰;处方"轻、清、灵、巧";善用单方验方,轻以祛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药干预在女性不孕症促排卵治疗中的优势。方法:10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不孕患者400个月经周期,常规运用西药HCG促排卵治疗,联合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外敷、针灸干预治疗,观察其排卵率、临床妊娠率、LUFS发生率、OHSS发生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结果:108例400个周期排卵率86.75%,临床妊娠率81.48%,LUFS发生率13.25%,OHSS发生率7.25%,异位妊娠率4.63%,多胎发生率7.95%,与文献报道单纯用HCG诱发排卵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医药干预在女性不孕症促排卵治疗中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值得发掘整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可分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肾虚血瘀五个证型,根据其具有络脉瘀滞的病机特点,与吴门医派络病学说相合,可将其归属为络病范畴,认为络脉瘀滞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基本病理,活血通络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关键。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络病理论指导本病的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女子在非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崩,出血量多,来势急,病情重;漏,出血量少,淋漓不断,来势缓,病情轻。苏州市中医医院许小凤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科研及教学近30年,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治疗妇科疑难病证有独到经验,尤其善于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障碍性疾病。笔者有幸拜于门下,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就导师关于崩漏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精研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月经后期医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处方用药规律,探讨叶天士治疗月经后期学术思想及用药特色,为吴门医派经验传承及临床治疗月经后期开拓新思路。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所有月经后期医案,将处方所涉及药物标准化,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药物的出现频次、性味、归经、药物类别。结果:整理医案37篇,总用药频次267次,用药83种;出现频次较多的药物为茯苓、当归、甘草、白芍、桂枝等,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甘为主,主要归脾、肝经;药物类别排前5位的依次是补虚药(31.84%)、解表药(11.61%)、理气药(10.86%)、活血化瘀药(10.49%)、清热药(8.99%)。结论:叶天士治疗月经后期注重调摄肝脾,擅用甘味药、补虚药,旨在调补气血阴阳、温经通络以调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