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情复杂多变,迁延难愈,治疗周期漫长,且无特效药。目前,UC的治疗多采用皮质类固醇、氨基水杨酸及生物制剂等西医手段,短时间起效快,疗效确切。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性和加剧病情发展,导致结肠癌的发生。有研究发现,氧化应激是UC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影响着UC的发生、发展。氧化应激是机体内氧化产物与抗氧化系统不平衡的一种应激状态,丙二醛(MDA)、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等氧化产物的过表达或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抗氧化酶的不足都会导致氧化应激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特色,运用中医药治疗UC疾病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研究表明,中医药一方面通过抑制代谢产物的堆积,有效抑制UC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抗氧化系统,达到拮抗UC发展的治疗效果。因此,以中医药调节氧化平衡状态作为诊疗思路,可能是未来治疗UC疾病的新手段、新方向。基于上述研究,该文总结了氧化应激关键致病蛋白与UC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归纳了中药有效成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针灸调控氧化应激上下游靶点蛋白,减轻肠黏膜病理损害,降低结肠损伤指数,以及丰富肠道菌群,增加结肠长度,改善UC临床症状,以期为扩大中医药治疗UC疾病的应用范围,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对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延缓其癌变进展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结直肠腺瘤的防治思路,有以下三个方面:从未病先防,防病于先;既病防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术后防复。未病时摄生养慎,改善体质为要点;已病时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宜培本固元,脾肾并调;祛邪当化痰祛湿,化瘀解毒;腺瘤术后重视益气摄血,预防出血,健脾运脾,顾护胃气。阐述“治未病”理论在结直肠腺瘤防治中的作用,对于指导中医药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加味理肠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血浆、结肠组织5-羟色胺(5-HT)与神经肽(NPY)、丘脑及结肠组织5-羟色胺3受体(5-HT3R)mRNA与NPY mRNA表达、结肠肥大细胞(MC)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7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予避水应激+夹尾刺激+番泻叶灌胃方法建立IBS-D模型,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用药28 d后处死,运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及结肠组织中5-HT与NPY水平,并采用PCR法检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5-HT3R mRNA、NPY mRNA的表达,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MC的数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及结肠组织5-HT的表达均上调、NPY表达下调(P0.05),模型组丘脑及结肠组织5-HT3R mRNA的表达均上调、NPY mRNA的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的血浆及结肠组织NPY表达均上调、丘脑及结肠组织5-HT3R mRNA表达均下调(P均0.05),除中药低剂量组外,其余各药物组的血浆及结肠组织5-HT表达均下调、丘脑及结肠组织NPY mRNA表达均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MC数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MC均减少(P0.05)。结论 :加味理肠饮能够有效的治疗IBS-D,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5-HT、NPY、5HT3R mRNA、NPY mRNA的表达以及M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UC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26例中,7例仅累及直肠、乙状结肠,13例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6例为全结肠UC。肠壁增厚25例,厚度5~10 mm,平均(6.5±2.1)mm。16例病变肠壁浆膜面光滑,10例浆膜面周围可见细小条索影;21例病变肠黏膜明显强化;12例肠黏膜面多发结节样、丘状突起;10例显示肠黏膜下气泡。14例出现肠壁分层;9例肠腔狭窄、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变形;17例肠系膜密度增加;15例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7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UC患者肠壁、肠系膜血管情况及肠外表现,明确疾病范围和严重程度,判断病变的时期(活动期或缓解期),在UC的诊断、评估病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及判定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迟莉丽  赵继亭 《新中医》2014,46(3):9-11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病机演变规律和证候表现,将其归属于痢疾、泄泻范畴,并分为发作期、恢复期和缓解期分期论治。发作期以湿热壅肠为主,治以清解化湿,攻邪为急;恢复期以脾虚毒胜为主,治以健脾解毒、扶正祛邪为要;缓解期以脾肾两虚,瘀阻肠络为主,治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6.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诸多研究表明与心理因素、脑-肠轴失调、内脏感觉过敏、胃肠动力失常、遗传和环境因素等相关[1-4]。其中胃肠动力的研究是该领域中最早和最多的一个研究方向,现有各种研究证实IBS动物模型和IBS患者都普  相似文献   
7.
赵继亭  迟莉丽 《光明中医》2014,(9):1859-186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消化系统难治疾病之一,其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等范畴,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较长,易缠绵难愈。瘀在其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从瘀而论,结合现代研究探讨了溃疡性结肠炎与瘀的关系及活血化瘀对其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迟莉丽教授治疗慢性泄泻时临证用药治病求本,重在脾胃;疏肝理脾,斡旋气机;标本兼治,健脾利湿;补肾温中,固肠止泻;注重情志,身心同治。使处方药物准确对证,取得显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慢性泄泻提供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加味理肠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SP、VIP、CORT含量,以及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7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予避水应激+夹尾刺激+番泻叶灌胃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用药28 d后处死大鼠,运用Elisa法检测大鼠SP、VIP、CORT含量,采用HE染色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SP、VIP、CORT均上调(P0.05);与模型组对比,除中药低剂量组外,各药物组SP、VIP、CORT均下调(P0.05),尤以中剂量组明显(P0.01);各实验组大鼠的结肠组织均未见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结论:加味理肠饮中剂量组能够有效的治疗IBS-D,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SP、VIP、CORT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关键免疫靶基因,分析相关机制,筛选有效治疗中药,为UC基础研究及中医药精准辨证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应用GEO数据集、ImmPort数据库、SRTING数据库、cytoHubba插件等筛选UC关键免疫靶基因。对靶基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应用cor函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CIBERSORT算法进行免疫浸润分析,应用Enrichr数据库进行KEGG、GO富集分析,通过miRWalk、RNA22、RNAInter、TargetScan数据库检索筛选miRNA,并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筛选潜在治疗中药。结果 筛选出15个靶基因呈表达上调,均为UC独立危险因素。免疫浸润分析显示,CD4+记忆性T细胞、M0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组间差异表达,且靶基因与免疫细胞相关性密切。KEGG分析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是重要通路,GO分析生物过程主要在中性粒细胞、粒细胞趋化作用等方面,细胞成分主要在三级颗粒管、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