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四肢关节部位深Ⅱ度烧伤早期削痂、保留变性真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后二期移植刃厚皮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收治的26例四肢关节部位深Ⅱ度烧伤患者(共31个创面),受伤至入院时间(7.3±3.1)h,烧伤面积1%~7%总体表面积(TBSA)。早期削痂保留变性真皮联合VSD治疗4~5 d,二期行刃厚皮片移植术。观察保留变性真皮VSD治疗前后组织病理学结果,观察治疗期间植皮区有无积液、血肿、感染及皮片坏死情况,记录供植皮区完全由上皮组织覆盖、无渗液的愈合时间。随访半年,观察植皮区有无附件炎发生,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SS)、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供植皮区瘢痕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保留变性真皮联合VSD治疗前真皮层少量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带,治疗后真皮层胶原纤维增生并玻璃样变性、炎症细胞浸润带基本消失。26个供皮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9.61±1.83)d。31个植皮区创面愈合时间为(13.35±1.56)d,无血肿、感染、皮片坏死发生,其中29个创面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血生肌方外用对气虚血瘀型下肢静脉溃疡(VLU)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VL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及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组术后于溃疡处外用活血生肌方纱条包扎,对照组术后于溃疡处外用凡士林纱条包扎,每2 d换药1次,连续4周。于治疗前(术后)及治疗1、2、3、4周后测定2组患者溃疡面积计算溃疡愈合率,进行溃疡创面症状(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脓液量、创周肤温、创面气味、肉芽颜色)评分,取溃疡创面肉芽组织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水平,疗程结束后对上述指标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3、4周后2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均明显高于本组前1周时(P< 0.01),且治疗组愈合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0.01)。治疗后各时期2组患者溃疡创面肉芽组织VEGF、VEGFR-2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上述指标逐渐上升(P< 0.01),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0.01)。治疗1周后2组患者创面肤温、创面气味、肉芽颜色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2、3、4周后2组患者各项溃疡创面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上述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P< 0.05,P< 0.01),治疗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 0.05)。结论:活血生肌方外用可促进VLU愈合,持续改善VLU症状,并提高溃疡创面肉芽组织VEGF、VEGFR-2表达的水平,促进新鲜肉芽组织形成,进一步加快溃疡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活血生肌方外用对大鼠压力性损伤组织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因子-1(TIMP-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只,每只大鼠背部建立两个压力性损伤创面。治疗组给予创面常规处理,活血生肌纱条外敷后用无菌纱布包扎,1次/d,直至实验结束。对照组给予创面常规处理,予凡士林纱条外敷后用灭菌纱布包扎,1次/d,直至实验结束。于换药第1、3、5、7、9天,每次换药开始前选取各组6只大鼠切取其背部创面中心部位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Masson染色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胶原纤维表达量、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量、MMP-9及TIMP-1表达的变化,将取材后的12只大鼠处死,其余大鼠继续实验。结果 换药第3天直至实验结束,治疗组创面组织MMP-9含量较对照组降低[(0.381±0.052)比(0.429±0.061)、(0.308±0.035)比(0.382±0.037)、(0.253±0.022)比(0.328±0.025)、(0.187±0.015)比(0.230±0.021),P均<0.01];TIMP-1含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