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公藤白芨片治疗慢性肾炎瘀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雷公藤白芨片治疗慢性肾炎瘀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瘀血症诊断标准的 3 2例慢性肾炎患者用雷公藤白芨片治疗 ,使用雷公藤白芨片一般剂量为每次 4片 ,tid ,体重 45~ 65kg范围之外的患者按每日每千克体重 0 .12g雷公藤生药计算用量 ,疗程 1~ 3个月。结果 :2 4h尿蛋白定量、镜下血尿及尿隐血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5或P <0 .0 1) ,尤以 2 4h尿蛋白定量及尿隐血下降明显 (P <0 .0 1)。治疗后 ,反映血液红细胞聚集性的血沉 (ESR)、血沉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 (EET)指标明显改善 (P <0 .0 5 ) ,反映血液粘滞性、凝固性的各项指标治疗后似有所改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雷公藤白芨片使血尿 (镜下尿血及尿隐血 )明显下降 ,除与其使肾炎病情得以缓解有关外 ,与其活血化瘀功效亦有关系。雷公藤白芨片的活血化瘀作用主要体现在使ESR、血沉K值下降 ,使EET缩短 ,从而改善红细胞聚集性。  相似文献   
2.
经CT确诊的缺血性中风47例,观察其脑部CT病灶,中医不同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结果表明:多发和大片状脑部病灶者的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高于小片状病灶者组。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的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高于气虚血瘀证。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特别是后者,可作为判断缺血性中风病情轻重、治疗难易的指标之一,表明不同的证具有不同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和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对脑梗死血瘀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4例住院及门诊脑梗死患者,同时符合血瘀证诊断标准,其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63~76岁,平均(69.6±4.4)岁.随机分常规治疗组和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加黄芪注射液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于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黄芪注射液加等容血液稀释疗法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常规治疗组好,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比87.50%,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P均<0.05).结论:对血瘀证的老年脑梗死患者采用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加益气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具有较好的降低血黏度、促进血流、减轻临床症状、减轻致残率、提高脑梗死临床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与肥胖,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异常均有一定关系。有关肥胖体质与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关系本文作了比较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按全国1979年郑州会议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对我科心血管专科门诊诊治1年以上的高血压病人234例(男123例,女111例)进行诊断,其中缓进型Ⅱ期218例,Ⅲ期16例。老年期(年龄≥60岁)62例,老年前期(年龄45~59岁)172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人血瘀证对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老年血瘀证患者(血瘀证组),检测T淋巴细胞Ag—NORs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36例健康人(对照组)作对照观察。结果血瘀证组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IS%)为5.857±0.396,对照组为6.111±0.54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瘀证组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值RvP、ESR、K1、K2与静脉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呈负相关(r分别=-0.273、-0.335、-0.301、-0.276;P〈0.01或P〈0.05);聚集指数与静脉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呈正相关(r=0.389,P〈0.05)。结论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降低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可能是老年血瘀证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逍遥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2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1] ,因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 ,临床无特效药 ,故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为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治疗的优势 ,近 3年来 ,我们采用逍遥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72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根据 1987年芝加哥国际专题会议确定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凡符合以下7项者 ,为入选标准 ,凡与下述任意一项不符者 ,即排除 :①具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 4周以上 ;②内镜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未发现…  相似文献   
7.
背景:脑梗死多与血瘀证密切相关,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常表现为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增高。等容血液稀释疗法通过放血并移走一定量的红细胞,同时补充等容量的稀释剂,可降低全血黏度。 目的:观察补气中药黄苠注射液和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对脑梗死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病例-对照分析。 对象:脑梗死组为2002-03/2004-03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64例,所有患者年龄〉60岁,同时符合血瘀证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治疗组两组各32例。以正常体检的47名年龄相似的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包括扩容、降黏、抗凝、阻滞血小板凝聚、脱水及一般对症支持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等容血液稀释和益气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从患者静脉抽取总血量的10%(450-650mL),继之静脉注射等量胶体液,每隔5d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黄芪注射液5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3周。 主要观察指标:①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比较。②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比较。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4例患者和47名正常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对照组[(3.90&;#177;0.73),(3.40&;#177;0.28)mPa&;#183;s;(46.39&;#177;6.03)%,(42.6l&;#177;2.91)%;(3.25&;#177;0.75),(3.08&;#177;0.46)g/L,〈0.01,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0.958&;#177;0.006,0.961&;#177;0.004,P〈0.05)②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治疗组比较: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中西医治疗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常规治疗组[(3.90&;#177;0.52),(4.21&;#177;0.68)mPa&;#183;s;(43.80&;#177;3.29)%,(48.47&;#177;4.50)%;(3.3l&;#177;0.60),(3.68&;#177;0.67)g/L,〈0.01g/L P〈0.01,0.051。 结论:对血瘀证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用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加益气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有较好的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虚实辨证是八纲辨证的重要部分,为了探讨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疾病虚实证不同的病理本质,我们作了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疾病虚实证与血液流变性相关性的分析,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对象本组病例为住院及消化专种门诊病人,共74例,男46例,女28例;年龄:24岁~68岁。根据钡餐、胃镜、肝功能、腹部 B 超等  相似文献   
9.
虚证血淤患者血液流变学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淤征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就其表现,一般可分为寒证血淤、热证血淤、虚证血淤和实证血淤四类。为了探寻虚证血淤各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及内在联系,我们在1985年6月至1987年9月间,通过对99例表现为虚证血淤——即气虚血淤、血虚血淤、阳虚血淤(以脾肾阳虚兼淤为代表,下同)、阴虚血淤(以肝肾阳虚兼淤为代表,下同)的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的观察,现将其结果报导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本组病例系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99例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46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75岁,51~60岁者71例,占71.71%。最短病程为1年3个月,最长22年,平均3.5年。99例患者中,高血压病36例,冠心病7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各证型的血小板聚集、血液流变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这些指标与中医分型联系.方法 :对40例肿瘤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痰凝组、血瘀组、热毒组、正虚组4组.检测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 :正虚组患者MA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ηb)包括全血高切粘度(ηh)、全血低切粘度(ηl)、血浆粘度(η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明显降低,血沉(ESR)明显增快(P均<0.01).血瘀组患者MAR增高,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有改变.痰凝组与热毒组指标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的MAR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在部分程度上反映中医证型病理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