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患者病性、病位证素分布以及不同病位证素与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315例体检者进行调查,其中88例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应用"证素辨证"方法进行中医诊断,其中痰证证素积分≥100的即代谢综合征"痰证"诊断成立,共有67例。同时收集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生化指标(血脂、血糖、肝功、肾功等11项),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直线相关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所调查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1.47%;代谢综合征"痰证"常见中医证素:病位证素有肝、脾、肾;虚证病性证素:气虚、阴虚、阳虚;实证病性证素:湿、热、气滞、血瘀。代谢综合征"痰证"患者血糖含量与肝证素呈正相关(P0.05),谷氨酰转肽酶与肝证素、肾证素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代谢综合征"痰证"患者血糖越高,肝证素出现的几率越大,谷氨酰转肽酶越低,肝证素、肾证素出现的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陈汤抑制高脂饲养肥胖小鼠的炎症和肝脏脂肪变性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45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高脂组30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连续6周。高脂组小鼠体质量高于对照组20%判定为肥胖小鼠造模成功。随后将高脂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二陈汤组各15只,二陈汤组每天给予含生药浓度0.555 g/mL二陈汤药液20 mL/(kg·d)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周。然后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脂多糖(LPS)含量;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的含量;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小鼠肝脏组织Toll样受体-4(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小叶结构不清晰,肝脏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小鼠体质量,血清TG、TC、LDL-C、TNF-α...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痰方(二陈汤)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成年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化痰组各10只,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高脂组和化痰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4周,化痰组第11周起给予二陈汤灌胃4周。在第14周末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TT),14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并比较各组血脂TC、TG的含量及第14周各组大鼠OGTT结果和ITT结果。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脂组大鼠血清中的TC和TG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高脂组比较,化痰组大鼠血清中的TG含量明显降低(P0.01),TC有所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组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化痰组空腹血糖与正常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负荷后,高脂组的各个时间点的血糖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而化痰组除了糖负荷后120 min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外(P0.01),其余时间点与正常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注射胰岛素后,化痰组各时间点血糖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高脂组,30 min时高脂组血糖降低18%,而化痰组大鼠降低26%。结论:二陈汤能够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及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 析110例cT1~4a N0~2M0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措施的不同,分为营养及加速康复组(62例)和传统治疗组(48 例)。营养及加速康复组术前进行营养状况筛查及营养治疗,再进行腹腔镜根治手术,术中予麻醉期间保暖,切口镇痛 泵置入,不留置引流管或早期拔除引流管;术后不置或早期拔除胃肠减压管,鼓励早期协助下床活动及流质饮食,并争取 5 天停静脉补液。传统治疗组则给予一般围手术期处理,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营养及加速康复组优化措施均可以 顺利进行,术后平均排气时间、输液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2±0.8)天、(5.8±1.2)天和(7.8±1.5)天,均较传统 治疗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营养及加速康复组的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发生率更低(P<0.05), 术后5天内的疼痛评分也更低(P<0.05)。结论  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和加速康复外科技术的应用可加速结直肠癌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微观参数的中医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观参数与微观辨证的含义,探讨微观指标的中医辨证意义,分析了微观辨证研究现状和局限性,提出了注重中医思维、赋予指标中医学含义、延伸传统四诊的范围、建立中医特色的微观参数体系是微观辨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天癸盛衰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物质本源。方法:以物质决定意识为出发点,认识天癸的性质;从中医发展的线索中,剖析天癸的物质性和时间性;用"综合——分析——综合"的方法论证了天癸的物质性和时间性,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结果:从实际现象中得出天癸的物质性和时间性的现代医学佐证。结论:天癸的物质本源可能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密切相关,但二者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病程中的内在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仍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探讨其机理,并进行相关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予以印证,从而为如何有效调控天癸的盛衰来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利用宏观、中观、微观等状态参数对健康状态进行描述和区分是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的核心内容。微观指标作为健康状态表征参数之一,逐步成为中医辨证体系的有益补充。选择适合中医特点的指标来源是中医健康状态微观参数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从细胞信号分子的特点及其作为中医状态微观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等方面探讨了循环细胞信号分子系统作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微观指标重要来源的新思路。1中医健康状态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孔加一"与常规5孔法完全腹腔镜技术在右半结肠癌手术中的近期疗效、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机体应激及炎性反应状态,以探讨"单孔加一"腹腔镜技术在根治性右半结肠癌手术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接受单孔加一孔腹腔镜右半结肠手术的35例患者(SILS+1组)的临床资料,并将同期采用常规5孔法行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手术的44例患者作为传统组(CLS组)。比较两组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观察指标(术后首次下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前3 d疼痛评分、住院天数、淋巴结清扫个数、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总蛋白、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指标)。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腹或腹腔镜辅助手术,均成功完成全腔镜下根治性右半结肠癌切除术。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与CLS组相比,SILS+1组总切口长度更短[(5.1±0.6)cm比(8.5±4.1)cm,t=4.124,P=0.012],首次下地中位时间(中位数:27.6 h比49.3 h,Z=4.386,P=0.026)及首次排气中位时间(42.8 h比63.2 h,Z=13.086,P=0.012)更早,术后疼痛更轻[术后1d:(2.0±1.1)分比(3.6±0.9)分;术后2 d:(1.4±0.2)分比(2.9±1.4)分,术后3 d:(1.1±0.1)分比(2.3±0.3)分,F=49.128,P=0.003],术后住院时间[(9.1±2.7)d比(11.2±2.2)d,t=3.267,P=0.001]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天复查,发现SILS+1组的总蛋白水平高于CLS组[(59.7±18.2)g/L比(43.0±12.3)g/L,t=2.214,P=0.003]、白蛋白水平高于CLS组[(33.6±7.3)g/L比(23.7±5.4)g/L,t=5.845,P<0.001],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CLS组[(16.3±3.1)g/L比(63.3±4.5)g/L,t=4.961,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孔加一"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及潜在推广价值,在具有与传统腹腔镜同等根治度的前提下,该技术可减少手术切口数目,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基于“痰”和巨噬细胞在组成、病理特性、治疗等方面高度相似,本文试从糖脂代谢紊乱切入分析巨噬细胞与痰证形成的关系,旨在分析从巨噬细胞论治痰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肥胖病的中医病理因素,并探讨其与血清脂肪因子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集64例肥胖病患者和87名健康对照组的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证素辨证,对两组的中医病理因素的分布频率进行统计和比较。利用抗体芯片检测4例痰证肥胖者与4例非痰证肥胖者血清中的62种脂肪因子,筛选肥胖病痰证的差异因子。结果:痰、湿、热为肥胖病患者中分布频率最高的中医病理因素,其频率与体质量正常的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肥胖者中痰证与非痰证组的血清脂肪因子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3个促炎症因子:ENA-78、IP-10和MCSF在痰证组中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痰、湿和热是肥胖形成的关键中医病理因素;炎症可能是肥胖病痰证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