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下法是指运用有泻下、荡涤、攻逐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宿食、燥屎、瘀血等糟粕的一种治疗方法。张从正下法思想是中医下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攻下思想、攻下禁忌、用药组方等方面与《伤寒论》下法一脉相承。考据《儒门事亲》发现,张从正使用下法,诊断上见微知著,多于细微处发现患者存在郁滞,治疗上提倡精细化治疗,深入挖掘攻下药物的性味区别,又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攻下方式。同时,张从正还提出了“下法可兼众法”“下即为补”“凡有郁滞者皆可下”等下法思想,验之临床多有良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泌体环状RNA(circRNA)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Scopus和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文数据库, 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3年4月;使用诊断性试验质量评价量表2(QUADAS-2)评估研究质量;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诊断比值比(DOR)和曲线下面积(AUC), 并计算可信区间(CI);以上所有分析基于Stata 17.0、Meta-DiSc 1.4和Review Manager 5.4执行。结果纳入18篇文献, 涉及24项外泌体circRNA, 包含1 563例胃癌患者和1 363例匹配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95%CI:0.72~0.83)和0.80(95%CI:0.75~0.84), PLR、NLR和DLR分别为3.80(95%CI:3.10~4.70)、0.27(95%CI:0.21~0.35)和1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寻元代舌诊理论变革的历史动因,为现代中医舌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梳理元代前中医舌诊理论发展脉络,结合气候史、思想史、医疗卫生制度发展史及科技史等,对元代中医舌诊变革进行多学科分析。[结果] 多变的自然气候和随之而来的民族扰动是元代舌诊变革的基础原因,而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元代舌诊进步有重要意义,其中“理学”的构建为宋元医学注入了精神活力,元代统治者对医学的重视则提供了制度保障,造纸术与印刷术的长足进步更是元代舌诊革新的重要催化剂,而人是元代舌诊理论革新中最活跃的因素。[结论] 元代舌诊变革动因对于现代中医舌诊理论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重视相关舌诊人才的培养,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整体认可,可能是现代舌诊理论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萆薢是中医使用已久的传统药材,在其利尿还是缩尿的观点上,历代医家却多有争论,不利于研究。历史上萆薢药材来源混乱,早期多杂于菝葜、狗脊,明朝后常与土茯苓相混。考据文献发现,明清时期是萆薢利尿缩尿争论产生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调节脾肾说”“疏泻水道说”等新观点。现代研究认为萆薢降尿酸、保肾脏,可缓解急性痛风性肾病加重期的少尿、无尿,减少慢性痛风性肾病早期多尿、夜尿,但尚未发现较明确直接利尿或缩尿作用,其混用品土茯苓则能剂量依赖地直接利尿。分析药材来源与文献论述演化,发现争论的发生发展与其药材来源变化具有相关性,结合现代药理后推测争论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一是药材来源混乱导致萆薢与土茯苓的功用混淆,二是医家对痛风性肾病不同病理类型、发展阶段产生的不同认识,其利尿缩尿争论并非二元对立而是辩证统一,实质是对萆薢功效认识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