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文东教授对胃痛的治疗有独到的临床经验,他认为胃痛多涉及脾、肝、胃三脏,初起多属实证,久则往往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进一步由气滞而致血瘀。临诊需仔细辨证,然后决定治法,治法主要包括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受到相当的重视。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内生存着几百种菌群。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会发生改变,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运用微生态制剂普遍受到关注。文章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肠道菌群关系做一个系统的论述,并对中药对渍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调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与遗传、免疫平衡失调、肠道微生态失衡、饮食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免疫失调尤其是CD4+T细胞失调是UC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1-2]。因灌肠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肠内局部药物浓度,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有效利用度,在U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UC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过程中总结制定了一些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腹泻、血便、腹痛等症状为主.UC的发病被认为与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有关.与正常人相比,U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益生菌数量的减少和条件致病菌数量的增多.本文就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潜在致病菌和益生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历娜娜  郝微微  温红珠  刘玉婷  李佳 《陕西中医》2013,(12):1653-1654,1672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范围主要侵及粘膜和粘膜下层,主要累及直肠、结肠粘膜甚至整段肠管均可受累,病情轻重不等。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西医治疗本病经验大致从以下几方面: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生物药物治疗、营养治疗等。本文主要从中医药角度介绍郝教授治疗UC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清肠栓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TLR1、TLR2、TLR3及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组)、模型组(M组)、清肠栓组(QCS组)、美沙拉嗪组(5-ASA组)。造模期间,C组给予蒸馏水,其余组予5%DSS自由饮用6d制备UC模型。药物干预期间,QCS组、5-ASA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肠7d。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指数、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结肠组织TLR1、TLR2、TLR3及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C组比较,M组DAI评分显著升高(P<0.05);QCS组DAI评分较M组显著下降(P<0.05)。2与C组比较,M组TLR2、TLR4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QCS组、5-ASA组TLR2、TLR4的表达较M组显著下降(P<0.05)。3各组间的TLR1及TLR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肠栓对UC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LR2、TLR4的表达,影响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最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三七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UC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美沙拉嗪肠溶片(5-ASA)组、模型1组、模型2组和正常组(每组10只).模型1组于造模7d处死,其余各组于造模第7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7d处死.小鼠眼球采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放免法检测血浆中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1组及模型2组PT、APTT、TT明显缩短(P<0.01),血浆TXB2明显升高(P<0.01),6-keto-PGF1 α降低(P<0.01),TXB2/6-keto-PGF1α比值升高(P<0.01);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5-ASA组经用药干预后,PT、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血浆TXB2水平降低、6-keto-PGF1α表达增加,与模型1组和模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参皂苷Rg1可延长出凝血时间,下调血浆TXB2水平,上调6-keto-PGF1α含量,缓解UC小鼠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机体微循环,从而抑制或降低炎症反应的扩大,以达到缓解UC的症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健脾化湿汤联合清肠栓对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脾虚湿热型UC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采用健脾化湿汤联合清肠栓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健脾化湿汤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患者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IBDQ)、健康调查简表(SF-36)积分、肠镜计分和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在IBDQ总分、肠道症状(B)维度、一般健康状况(GH)维度评价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症状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症状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肠道黏膜Baron评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化湿汤联合清肠栓的内外合治法能有效改善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UC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改变等多个方面有关。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同时益生菌在肠道免疫调节、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等方面的优点已有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明,并且广泛地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文章就益生菌制剂在UC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