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天容  宋欣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0):1181-1183, 1194
[目的]介绍宋欣伟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宋欣伟教授临诊,记录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并总结宋欣伟教授诊治干燥综合征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并例举验案加以佐证。[结果]宋欣伟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阴虚津伤,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滋阴润燥乃其治疗大法。临床上常合并郁证,宜从肝论治,养阴柔肝,疏肝解郁。阴亏燥热使元神受损,症状敏感难愈,治疗应注重安神养心,从神论治。燥痹临床症候变化多端,治疗绝不应拘泥于养阴润燥,病久亦会出现虚、瘀、毒等征象,需强调辨证论治。所举验案,患者以“反复口眼干燥、咽部不适2年余”就诊,诊为“干燥综合征”,治以养阴清安神、清热止咳,症状明显缓解。停服中药,疾病无复发加重。[结论]宋欣伟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泼尼松、甲氨蝶呤、羟氯喹联合狼疮扶正解毒胶囊治疗重度活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活动期SLE患者60例,按中心随机化方法分成2组,对照组予PMC方案(泼尼松,每日1 mg/kg,病情稳定后2周或疗程8周后,开始以每2周减10%的速度减量,减至泼尼松每日0.5 mg/kg后,减药速度每2周减2.5 mg,减至15 mg/d以后每4周减2.5 mg。甲氨蝶呤片,10 mg/次,每周1次。硫酸羟氯喹片,每次100 mg,每日2次),治疗组采用PMC方案(同对照组)联合狼疮扶正解毒胶囊(组成:黄芪50 g当归20 g川芎20 g熟地黄30 g六月雪30 g积雪草30 g蜈蚣4 g全蝎10 g露蜂房12 g等,每粒0.5 g,含生药量5.7 g,激素大剂量时,12粒/次,每日3次;激素中剂量时,8粒/次,每日3次;激素小剂量时,6粒/次,每日3次)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80天。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以及SLE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中医证候疗效;尿蛋白(upro)定性、血沉(ESR)、补体3(C3)、C反应蛋白(CRP)、激素撤减情况及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SLE活动积分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疲劳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较治疗前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 score,TCMSS)治疗组较治疗前减少,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28/30)、86.66%(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6, 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ESR较治疗前下降,且较对照组显著(P<0.01),而C3较治疗前上升,且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激素撤减至(13.70±5.42)mg/d,较对照组[(17.63±7.80)mg/d]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继发呼吸道感染7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下呼吸道感染2例),较对照组(上呼吸道感染25例,下呼吸道感染10例)明显减少(P<0.05)。结论 PMC方案联合狼疮扶正解毒胶囊治疗重度活动期SLE(SLEDAI≥15) 较单纯西药更安全有效,能帮助激素撤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患者性功能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手术男性患者62例,随机进行分组,单纯组患者30例,单纯进行气管插管全麻;联合组患者32例,在常规气管插管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性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联合组患者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比例、排尿功能障碍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比例均明显优于单纯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无一例因麻醉操作导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全脊髓麻醉等严重不良后果。结论:腹腔镜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患者在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的降低术后射精功能障碍、排尿困难及勃起功能障碍等情况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可依据患者进行应用和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危重病人应激性高血糖强化胰岛素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将116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CT)和强化胰岛素治疗组(IT)。CT组:当血糖>11·9mmol/L,诺和R笔芯皮下注射,控制血糖10~11·1mmol/L。IT组:当血糖>6·1mmol/L,控制血糖4·4~6·1mmol/L。结果CT组病死率44·83%,远远高于IT组的12·07%;病人的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日数、每日6am的平均血糖、每日TISS-28评分均明显高于IT组(P<0·05);CT组每日胰岛素用量、HLA-DR、CD4 /CD8 明显小于IT组(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CT组病人发生肾损害、输注红细胞、发热的人数均明显高于IT组(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血糖80~110mmol/L,能降低病人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宋欣伟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临床经验,总结中西医结合诊治CTD-ILD的要点。[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病案,从中医病因病机、脏腑传变、中西药联合施治等方面对宋欣伟教授诊治CTD-ILD的中医理论及处方用药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宋欣伟教授提出以“风、毒”分期论治CTD-ILD,急性期以治“风”为首,辨表里内外、兼夹传变,强调早期识别病情变化,谨防“炎症风暴”;慢性期以祛“毒”为要,并明确所合之邪,权衡病势及邪正盛衰,可重用虫毒之物以毒攻毒,并兼顾调补脾肾。所举验案为干燥综合征并发ILD,病程已属晚期,治以益气养阴、搜风攻毒、祛瘀通络,经投以生脉散加减,联合西药抗炎及抗肺纤维化治疗,终获良效。[结论]宋欣伟教授针对临床中CTD-ILD复杂性、异质性、难治性的特点,提出分期诊治理论,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个体化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机的把握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借鉴意义,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通过规范的临床研究,系统观察类风湿Ⅰ号丸联合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LEF)、雷公藤多苷片(TWP)对高度活动类风湿关节炎脾气亏虚、湿热阻络证的治疗,评估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高度活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为脾气亏虚、湿热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口服同剂量、同疗程MTX、LEF、TWP,治疗组加服类风湿Ⅰ号丸,观察两组治疗后各项疗效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但治疗组左右手握力、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受试者疼痛VAS评分、研究者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及RF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晨僵时间,ESR、CRP、CCP,ACR50、ACR70及DAS28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类风湿Ⅰ号丸联合MTX、LEF、TWP对高度活动类风湿关节炎有显著疗效,可迅速缓解症状,改善炎症指标。  相似文献   
8.
甘草对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减毒增效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甘草对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减毒增效作用。方法 将120例确诊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单用或在原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甘草雷公藤复方煎剂治疗,对照组在单用或原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等效剂量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2个月后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8%和79.6%,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关节肿胀指数下降、双手平均握力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甘草对雷公藤治疗RA有减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1病历简介患者,男,47岁,因四肢躯干多发肿块1年余,下肢红斑水泡4天于2018年2月19日入住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患者2016年6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肘部肿块,质硬,无压痛,逐渐增大至5cm×6cm左右,当地医院行肿块组织活检,提示横纹肌软组织内肉芽肿性炎伴散在灶性坏死,并伴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考虑感染性病变,特殊染色未发现细菌或微生物。2017年3月左肘肿块进一步增大,并出现四肢、躯干多发肿块,当地医院查左肘增强MRI提示感染性病变可能,韧带样纤维瘤待排。并赴上海某医  相似文献   
10.
危重病患者的加强胰岛素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危重病人加强胰岛素治疗后的的疗效。方法将116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治疗组(CT)和加强胰岛素治疗组(IT)。CT组:当血糖>215mg/dl,诺和R笔芯皮下注射,控制血糖180~200mg/dl;IT组:当血糖>110mg/dl,控制血糖80~110mg/dl。结果CT组死亡率44.83%远远高于IT组的12.07%,病人的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日数、每日6:00的平均血糖、每日TISS-28评分均明显高于IT组(P<0.05);CT组每日胰岛素用量、HLA-DR、CD4+/CD8+明显小于IT组(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CT组病人发生肾损害、输注红细胞、发热的人数均明显高于IT组(P<0.05)。结论加强胰岛素治疗控制危重病人血糖80~110mg/dl,能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