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宁养院麻醉药品使用情况,为临床癌痛患者合理使用麻醉药品、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参考药剂科麻醉药品专用账册登记本、麻醉药品处方及其他相关资料,对各年度用药人数、药品的年消耗量和用药频率(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宁养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中晚期癌症患者2841人;使用7个品种9个规格的非注射麻醉药品,其总消耗数量及DDDs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口服吗啡制剂的的用量和DDDs最高,芬太尼贴剂第二。结论:我院宁养院遵循WHO三阶梯止痛原则给药,以口服为治疗癌痛的常规途径,形成了以口服吗啡制剂和芬太尼贴剂为主,美沙酮和羟考酮、可待因、布桂嗪为辅的用药体系,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辅助用药发生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2016年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表中288例涉及辅助性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发现新的严重的ADR共13例(4.5%),ADR多发于50岁以上患者(61.46%),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4.44%),累及的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29.55%)和心血管系统(21.37%),ADR发生率高的辅助用药情况为西医无经中医会诊使用中成药(21.88%)、氨基酸及营养制剂(17.01%)及改善心脑血管循环药物(12.85%).结论:医院需进一步加强ADR监测,医生应重视辅助用药引起的ADR,同时药师要积极参与辅助用药合理用药点评,定期分析反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谢奕如  蔡德  魏敦灿  谢少锐  黄楚珠 《中国药房》2008,19(29):2257-2258
目的:评价我院腹部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6年1~10月538例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9.4%的患者应用了抗菌药物,共7大类近40个品种,甲硝唑的应用率最高(占48.6%),其次是替硝唑(占16.9%)、头孢匹胺(占15.8%)、加替沙星(占12.3%)、头孢哌酮/舒巴坦(占10.4%)。最常见联用形式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占83.6%。结论:我院腹部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在品种选择及治疗性用药上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预防用药时间选择不合理、联用药物较多、配伍不合理等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为耐药菌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7年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采用Pearson统计方法进行使用强度与耐药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排前5名的是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莫西沙星、头孢曲松和哌拉西林舒巴坦,分别为11.46,3.76,2.75,2.21,1.95;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10%的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呋喃妥因和阿米卡星,耐药率>80%的是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其余大部分被检测药物耐药率主要集中在50%左右,呈中等耐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耐药率的相关分析发现,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他啶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与其使用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与部分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是改善耐药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我院骨科髋关节置换手术在临床路径实施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收集2011~2012年我院骨科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住院病历,制作药历,按临床路径实施前后进行分组整理,重点对抗菌药物应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未实施临床路径20例,实施临床路径17例.所有手术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89%,均在术前0.5~2 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手术时间均在3 h内,术中无追加抗菌药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术后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明显减少,无联合用药病例.结论 我院骨科髋关节置换手术实施临床路径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使用率偏高,术后用药时间较长等现象,实施临床路径后,术后用药时间较前缩短,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酮康唑致不良反应(ADR)的类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994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报道的酮康唑致ADR共48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ADR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胆系统损害(15.5%)、全身性损害(14.4%)、胃肠系统损害(13.4%)、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0.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2%)等.结论 临床应重视酮康唑的ADR,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欧阳小青  蔡德  魏敦灿 《中国药房》2011,(26):2433-2435
目的:了解我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9年CAP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CAP患者中,入院4h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有96例(占96.0%);共涉及8类54种抗菌药物,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达135频次(占51.7%),其次为喹诺酮类,共57频次(占21.8%);联合用药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最常见(占51.0%)。结论:我院对CAP的诊疗基本符合"CAP的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抗菌药物应用基本规范,但在品种选择、应用时机及联合用药方面仍存在个别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亚胺培南、盐酸小檗碱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PA)体外抗菌活性产生的影响,探讨两种联合用药方案可行性,为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合理性进一步提高可靠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7年5月本院临床分离的80株CPA,采用肉汤稀释法实施亚胺培南、盐酸小檗碱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采用棋盘稀释法实施亚胺培南联合盐酸小檗碱对CPA的MIC,将联合指数(FIC)计算出来。结果单独使用盐酸小檗碱、亚胺培南时,两种药物对CPA的MIC的均值分别为261.00、8.75μg/mL;两药联合使用后,亚胺培南、盐酸小檗碱对CPA的MIC值均有明显减少,均值分别下降为8.11、4.48μg/mL;两药联用时,对88.42%的50株CPA表现为相加抗菌作用,对6.56%CPA表现为协同抗菌作用,对5.02%CPA表现出无拮抗作用。结论亚胺培南、盐酸小檗碱联合使用时,二者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表明联合能够有效提高两种药物各自对CPA的抗菌敏感性,因此将该方案应用于CPA感染治疗可能获得更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门诊处方超说明书用药的发生率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4月门诊处方,记录处方基本信息,从抽取的处方中筛选出就诊科室为儿科,年龄在0~18岁的病例处方,根据药品说明书,经两名药师共同判断是否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处方543张,占总处方11.4%,用药医嘱1422条,占总用药医嘱13.5%.含超说明书用药的处方有321张,共含有438条超说明书用药医嘱,类型为超适应人群354(80.8%),超用法用量77条(17.6%),超适应症4条(0.9%),超给药途径3条(0.7%).超说明书用药频率较高的药品类别为抗过敏、止咳祛痰平喘、调节胃肠功能、抗感染及中成药.结论:我院门诊儿科处方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密切关注不良反应、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并收集循证医学证据,以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相关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及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相关性,旨在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相关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率,根据世卫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值原理及方法,确定DDD值并计算抗菌药物用药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并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3-2017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逐年降低,相关抗菌药物总的AUD值从2014年起逐年下降,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在2014年后进入下降趋势,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2015年后进入下降趋势。各相关抗菌药物的AUD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的相关性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相关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间,除替加环素外,大部分都具有相关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降低耐药率的关键,同时还要了解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高发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控制感染,减少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