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否需要常规预防性用抗菌药。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腹股沟疝患者8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5例,对照组440例。观察组术前单次应用抗菌药;对照组围手术期内未用抗菌药,对比两组抗菌药不良反应、平均切口愈合时间、手术部位感染差异。结果:抗菌药不良反应观察组2例,对照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切口愈合时间治疗组(6.81±0.74)d,对照组(6.56±0.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部位感染观察组住院期间发生2例,随访期间7例,合计感染率2.0%,对照组住院期间发生3例,随访期间7例,合计感染率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无高危因素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常规应用抗菌药无助于预防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基因1(ERCC1)和人类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接受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CRC)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收治于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晚期直肠癌病人95例,均接受含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化疗至少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测序法对化疗病人外周血中ERCC1 Asn118Asn、XRCC1 Gln399Arg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各基因型与CRC病人近期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所选取的病人中各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人的性别、年龄、结直肠癌分期(TNM分期)、肿块部位(结肠部位、直肠部位)和含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疗效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5例CRC病人中,携带ERCC1 Asn118Asn GG、AG+AA基因型的病人化疗后有效率分别为51.9%(28/54)和24.4%(10/41),ERCC1 Asn118Asn AG+AA基因型病人化疗失败的可能性是GG型的3.338倍,OR=3.338,95%CI为1.370~8.134,P<0.05;携带XRCC1 Gln399Arg CC、TC+TT基因型的病人化疗后有效率分别为52.0%(26/50)和26.7%(12/45),XRCC1 Gln399Arg TC+TT基因型病人化疗失败的可能性是CC型之间的2.979倍,OR=2.979,95%CI为1.257~7.060,P<0.05.结论 就含奥沙利铂为基础联合化疗失败的可能性而言,携带ERCC1 Asn118Asn AG+AA基因型比GG型高;携带XRCC1 Gln399Arg TC+TT基因型比CC型高.检测ERCC1 Asn118Asn和XRCC1 Gln399Arg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成为预测结直肠癌病人接受含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对中青年男性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93例中青年男性低位直肠癌患者(Dukes B期、C1期)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行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观察组),44例行开腹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肿瘤学指标、术后排尿障碍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除淋巴结总数[(16.6±3.7)vs.(16.9±3.8)]、肿瘤下缘距远切缘的距离[(3.9±1.2)cm vs.(4.1±1.3)cm]、术后排尿障碍发生率(16.33%vs.15.91%)、勃起功能障碍率(28.57%vs.27.27%)、射精功能障碍率(24.49%vs.2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切缘、环周切缘病理均为阴性。结论:为Dukes B期、C1期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系膜切除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效果与开放手术相近,但具有微创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术前短程放疗后行根治性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中晚期直肠癌13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85例,其中观察组接受术前短程放疗+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对照组直接接受根治性前切除术。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意外损伤发生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盆腔局部复发率及1年和3年生存率。 结果:术前短程放疗的毒副反应较轻;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69.7±53.3)min vs. (158.6± 46.3)min]、术中出血量[(222.3±155.2)mL vs. (209.6±123.1)mL ]、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8.5± 3.2)个 vs. (9.3±5.8)个]、术后排气时间[(67.8±47.3)h vs. (65.4±38.9)h]、术后住院时间[(13.2±10.3)d vs. (12.7±10.9)d]、术中意外损伤发生率[2.2% vs. 2.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2.2% vs. 20.0%)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局部复发率[11.1% vs. 37.6%]、术后3年生存率 [57.4% vs. 3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直肠癌短程放疗后行根治性前切除手术安全可靠,可显著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白藜芦醇联合不同剂量放疗对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白藜芦醇(0,25,50,100μmol/L)对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的影响,用荧光显微镜检测不同浓度白藜芦醇细胞凋亡情况,寻找恰当的白藜芦醇的浓度进行下一步实验。按照不同的放射治疗剂量分组如下:A组予单纯白藜芦醇干预组;B组行放射治疗剂量2 Gy+白藜芦醇干预;C组行放射治疗剂量4 Gy+白藜芦醇干预;D组行放射治疗剂量6 Gy+白藜芦醇干预;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运动侵袭、细胞凋亡及各组细胞MMP-2、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检测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可以有效抑制肝癌Bel-7404细胞生长、促进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呈浓度依赖关系。根据实验结果,选择25μmol/L白藜芦醇进行体外放疗的实验。与A组相比,B、C、D组对肝癌Bel-7404细胞的增殖凋亡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B组与C、D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C组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放疗联合25μmol/L白藜芦醇均可提高放射治疗后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率,降低肿瘤侵袭性;白藜芦醇可能具有放疗增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