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对过敏性紫瘢肾炎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将64例过敏性紫瘢肾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4倒,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按过敏性紫瘢肾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静脉滴注3~5 d.测定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清白蛋白和血清球蛋白IgG,治疗6个月后观察再感染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提高血清白蛋白和血清球蛋白IgG优于对照组,再感染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可作为预防过敏性紫瘢肾炎复发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哮喘宁颗粒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激素、吸痰、给氧、补液、抗炎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哮喘宁颗粒,疗程为2周。记录喘憋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测定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和用力肺活量(FVC)。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2.14%,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哮喘宁颗粒明显缩短支气管哮喘患儿喘憋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增加FEV1、PEF、FVC。结论哮喘宁颗粒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缩短病程,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分析.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加低分子肝素钙),每组各2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凝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20例对照组患者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7例;20例观察组患者中,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2例.与对照组相比(65.0%),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升高(90.0%),P<0.05.两组患者都仅出现注射部位轻度淤斑,没有出现其他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低分子肝素钙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9例新生儿化脓性胃炎进行了临床分析,其中26例为早产儿(66.7%),低体重<2.5kg者22例(56.4%)。经抽取胃液作细菌培养结果,检出病原菌达7种之多,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51.3%)及大肠杆菌(35.9%)等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全部病例均伴有多种并发症。经治疗结果痊愈30例,病情无好转家长要求自动出院7例,死亡2例,平均住院23天。  相似文献   
5.
头孢拉定致血尿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稳 《临床医学》2004,24(7):45-46
我院肾脏病科2001年3月~2003年12月共收治药物性血尿38例,其中头孢拉定所致者23例,均为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时用该药引起,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可托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儿童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7年7月本院诊治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75例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用药方案分为干预组(常规治疗+复可托+玉屏风颗粒治疗,43例)和常规组(常规治疗+玉屏风颗粒治疗,32例),比较2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免疫功能、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呼吸道感染次数、咳嗽时间、发热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2组患儿CD3+、CD4+、CD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月,干预组患儿CD3+、CD4+、CD8+、IgA、IgG均高于常规组,且高于治疗前(P<0.05)。干预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7.44% vs 75.86%,P<0.05)。2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2% vs 24.14%,P>0.05)。结论 复可托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儿童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具有显著疗效和较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疾病控制知识-信念-行为(KAP)现状及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某医院1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采用自制《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疾病控制KAP现状问卷》调查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疾病控制KAP现状、根据调查结果施行针对性干预策略,对比干预前后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的KAP评分及遵医行为。结果 1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家长,KAP及格人数127例,占比70.56%,其中女性家属KAP及格率高于男性家属,年龄越大家属的KAP及格率越高,文化水平越高家属的疾病控制KAP及格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7.22%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哮喘健康知识获取途径为就诊期间医护人员介绍; 91.67%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药物吸入方法指导途径为医护人员指导;结合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个体特征施行针对性干预策略后,患儿家属KAP评分、遵医率高于干预前。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儿家长家KAP现状不佳,,结合患儿家长个体特征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可改善患儿家长疾病控制KAP评分及遵医行为,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头孢硫脒是我国研制成功且应用于临床的半合成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尤其对葡萄球菌、肠球菌等G^ 球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我院于2003年9月~2004年3月应用头孢硫脒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表达水平及血清中下游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变化,探讨其对患儿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176例哮喘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期组(n=91)、慢性持续期组(n=49)和缓解期组(n=36),同期从门诊体检中心选取健康儿童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肺功能仪检查各组研究对象肺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含有CARD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IL-1β和IL-18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发作期组、慢性持续期组和缓解期组哮喘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所占肺活量比值(FEV1/FVC)均降低,且急性发作期组<慢性持续期组<缓解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ASC和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IL-1β和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发作期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ASC和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IL-1β和IL-18水平高于慢性持续期组和缓解期组(P<0.05),且慢性持续期组患儿高于缓解期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 mRNA表达水平与ASC、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中IL-1β、IL-18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0.05);ASC mRNA表达水平与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中IL-1β、IL-18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0.05);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中IL-1β和IL-18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0.05);血清中IL-1β水平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0.05);IL-18水平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NLRP3炎症小体及下游因子IL-1β和IL-18水平升高,且与哮喘患儿的临床分期有关,NLRP3炎症小体通路可能促进了儿童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近期本地区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变化。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住院患儿急性期血清EB病毒 (EBV)、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柯萨奇病毒 (CBV)、流感病毒 (IV)及肺炎支原体 (MP)特异性抗体IgM。结果  934例疑似感染者中检出 5种抗体均阳性 4 5 8例 ,下呼吸道感染 2 6 7例 ,其中气管炎、支气管炎 14 1例 ,支气管肺炎 12 6例 ;单一病原感染占 72 .7% ,两种病原混合感染占 2 4 .3% ,三种病原混合感染占3.0 % ;MP感染者居首位 ,余依次分别为EBV、RSV、IV、CBV。结论 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复杂 ,其分布特点及流行季节各异。对混合感染者及早明确致病病原体 ,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