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衍超  裴文萱 《重庆医学》2007,36(7):630-631
目的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们对187例200眼白内障患者,取上方巩膜反眉状6mm隧道切口,均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植入光学部直径6mm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硬性人工晶体,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第1天视力0.3~1.0者 169例182眼,占91%,数指/眼前~0.2 者18例18眼,占9%,散光15眼,平均0.75D,少数出现并发症,角膜水肿、房水混浊、一过性高眼压,经处理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泛,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轴性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95眼)超高度轴性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6占49%,最佳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3占79%。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3占21%,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05占7%。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8,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轴性近视合并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对上皮瓣下激光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手术的影响.方法:近视患者200例(396眼)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198眼,实验组198眼).对照组于Epi-lasik术后常规使用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抗菌素和人工泪液滴眼剂,实验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于术前3 d和术后3 d内加用rhEGF滴眼剂.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等效球镜、泪膜破膜时间(Breakup time of tear film, BUT)、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发生率、术后上皮瓣的溶解率、上皮瓣溶解后的重新愈合时间、术后严重刺激症状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残余屈光度和视力.结果:Epi-hsik术前患者等效球镜实验组(-7.683±2.335D)与对照组(-7.450 4-1.865D)无组间差异(P>O.05),术前BUT实验组(10.58±1.17s)与对照组(10.43±1.08s)无组间差异(P>0.05).Epi-lasik术后3 d BUT实验组(12.21±1.43s)与对照组(10.43±1.08s)相比显著性延长(P0.05),而上皮瓣溶解后的重新愈合时间实验组(4.58±0.684D)与对照组(6.50±1.941D)相比显著性缩短(PO.05),而术后6个月视力≥4.9的比例实验组(96.5%)与对照组(90.5%)相比明显升高(P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弥漫性层间角膜炎的临床分级治疗。方法:收集2008-04/2009-09我院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弥漫性层间角膜炎患者19例21眼,根据角膜层间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浸润范围,制定分级标准,予以相应分级治疗方案。观察其治疗前和治疗后1,3,5,7,10d及1mo时临床症状,角膜浸润程度和范围,视力,屈光度数及眼压等情况。结果:19例21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弥漫性层间角膜炎病例多为轻度,其中Ⅰ度18眼,Ⅱ度2眼,Ⅲ度1眼,经过相应分级糖皮质激素治疗,角膜瓣下炎性细胞浸润灶多在1wk内消退,随访至治疗后1mo,裸眼视力显著提高,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角膜体征,视力及屈光不正恢复程度在各分级DLK之间,及在接受不同分级治疗方案的病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结论:弥漫性层间角膜炎的临床综合分级对糖皮质激素分级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弥漫性层间角膜炎具有治疗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型上皮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原位磨镶术(Epi-lasik)术后疼痛、Haze、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推动Epi-lasik更好地发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BUT术后Haze的发生率以及疼痛程度;前瞻性分析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前、后应用重组人体表面生长因子rhEGF)术前BUT、术后Haze的发生率、术后上皮瓣的溶解率以及溶解后的上皮瓣重新愈合时间.结果 (1)术前不同BUT出现瓣溶解的比例及重新愈合的时间分析:BUT<9 s,溶解率为83%,愈合时间=(6±1.732)s;BUT=10 s,溶解率为80%,愈合时间=(6.75±2.378)s;BUT>11 s,溶解率为78%,愈合时间=(6.5±1.941)s,P=0.372,P>0.05.(2)实验组用药rhEGF 3 d前后BUT对照:12.21±1.431/10.58±1.174,P<0.01.(4)实验与对照组的几组结果 对比:①两组术后Haze发生率为12%/33%,P<0.01;②两组术后上皮瓣溶解率为78%/83%,P=0.372;③两组术后上皮重新愈合时间(4.58±0.684)s/(6.50±1.941)s,P<0.01;④两组术后严重刺激症状发生率对比为0/25%;⑤两组术后6个月残余屈光度对比为(-0.12±0.51)D/(-0.06±0.37)D,P>0.05.结论 术前BUT与术后Haze的形成关系密切,BUT长短与上皮愈合时间无关.术前应用rhEGF可明显提高BUT,并提高上皮细胞活性,明显缩短上皮瓣溶解后的重新愈合时间和减轻疼痛以及Haze的形成,且不引起回退加重.即使术前有良好的BUT与rhEGF的应用,均不能有效改变术后发生的上皮瓣溶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矫正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49例98眼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的患者行二次矫正手术。所有患者分成A、B组,A组24例48眼行LASIK手术,B组25例50眼行LASEK手术,术后1wk;1mo;1a,随访检查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总高阶像差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二次手术后1 wk A、B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mo 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a A、B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平均角膜曲率、总高阶像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出现1例角膜上皮增生,LASEK组出现1例2级haze。结论:采用LASIK或LASEK矫正LASIK术后屈光回退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裴文萱  李一维 《重庆医学》2005,34(8):1260-1261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对药物不能良好控制的患者,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以往我们手术常采用球后、球周麻醉,易产生一些并发症,特别对那些晚期青光眼的病例,麻醉易致一过性眼压升高视力视野丧失.为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手术风险,我们在单纯表面麻醉下行抗青光眼手术20例(21眼),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LASIK)是通过机械的方法,用钝性刀片完整地分离角膜上皮和角膜前弹力层,更好地保留角膜上皮的活性,术后反应较轻[1]。由于角膜神经分布丰富,患者术后疼痛感仍比较明显,尤以术后24 h 内尤甚。为了减轻 Epi-LASIK 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本科成立疼痛管理小组,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制定疼痛控制标准、运用恰当的止痛方法和疼痛控制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疼痛管理,并进行术后疼痛测评和满意度调查,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重庆市成人居民的体质量指数(BMI)情况及腰围分布情况,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方法对2012年对重庆市成人居民进行调查的情况作回顾性分析,调查随机纳入40000人进行研究,对入选人群按照性别、年龄、居住情况进行分组,并针对其BM I、身高和腰围进行调查和测量。结果与非主城区人群相比,主城区中居住人群的腰围和BMI均有明显下降,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进行比较发现,男性的腰围和超重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腰围和超重情况,显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腰围、BMI和肥胖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点是影响重庆市人群的BM I和腰围的重要因素。其中,非主城区域的中年男性的腰围和体质量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裴文萱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7):1319-1320
目的:探讨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手术特点。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小梁切除术治疗48例50眼PACG,按手术前用药下的眼压情况分为治疗组(12眼,眼压≥40mmHg,1mmHg=0.133kPa)和对照组(38眼,眼压<40mmHg),并对两组术前术后的眼压、视力、手术并发症和成功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手术成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但后期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PACG,为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可早期行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