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眼科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高度近视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主要致盲性疾病之一,而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更是一种高致盲风险的复杂性白内障,目前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由于高度近视可导致眼内一系列复杂改变,相比正常眼轴眼而言,术后更易产生屈光误差以及屈光漂移,本文就术前生物学测量准确性、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变化等几部分对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SRK/T、Haigis、Hoffer Q、Holladay 2、Barrett UniversalⅡ五种不同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公式预测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度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50例(80只眼)。术前通过IOL Master 700检查,分别用五种IOL度数计算公式(SRK/T、Haigis、Hoffer Q、Holladay 2、Barrett UniversalⅡ)计算IOL度数,记录术前理论预测屈光度,术后随访3个月,用专业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术后实际屈光度数,屈光度数用等效球镜(SE=球镜+1/2柱镜)表示,计算术前预留与术后实际屈光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即平均绝对误差(MAE)。根据眼轴长度(AL)将患者分为26 mm≤AL <28 mm(28只眼)、28mm≤AL <30 mm(20只眼)、AL≥30 mm(32只眼)共3组,比较在不同AL组的MAE,计算每个公式的屈光误差在±0.25 D,±0.50 D,±1.00 D,1.50 D和±2.0 0D范围内的百分比。结果 在全AL范围内整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