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氟尿嘧啶脂质体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 10只白色家兔,每只眼玻璃体内注射自体腹腔收集巨噬细胞制成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右眼为实验眼,玻璃体内注射氟尿嘧啶脂质体1次,浓度为1.6mg/0.1mL;左眼为空白对照,注射磷酸缓冲液.每周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展程度.4周观察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结果 术后28天,实验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30.00%(3/10),对照组为80.00%(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氟尿嘧啶脂质体1次能有效地预防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图形视网膜电图(pattern electroretinogram,PERG)和蓝黄视野(blue-on-yellow perimetry,B/Y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早期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5例42眼标准自动视野检查正常的可疑开角型青光眼(SOAG)患者和25例50眼正常人PERG的P50,N95波的振幅、峰时值和B/YP的视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SOAG患者中,PERG检查19例34眼的P50,N95波振幅下降,峰时延长,B/YP检查18例32眼视野出现异常,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OAG患者PERG和B/YP的异常结果表明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已经受损,两者联合应用是POAG早期诊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蓝/黄视野检查(B/YP)和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波反应(PhNR)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例常规白白视野检查(W/WP)正常,眼底视乳头检查C/D≥0.5,眼压>21mm Hg的可疑青光眼(SG)患者,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B/YP检查和PhNR检查.采用OCTOPUS101全自动视野计G2程序进行B/YP检查,采用重庆爱达VETS-4000 AD视觉电生理仪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反应检测.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SG组的明视ERG都有伴随h波的缓慢的负向电位,即PKNR,SG患者的a波和b波的振幅和潜伏期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而PhNR振幅20例中有15例出现较正常降低;B/YP检查在SG组中,有11例出现异常.PhNR振幅与B/YP异常的视野平均缺损(MD)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 B/YP检查能发现W/WP尚不能检出的视野缺损,PhNR振幅的降低对青光眼有较高的敏感性,两者联合应用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治疗老年性硬核白内障的疗效,对手术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将120例无糖尿病、年龄70~91岁、IV~V级硬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两组,所有患者均植入硬性人工晶体,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周、1月的视力.结果:两种方法手术均在25min内完成、术后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5.
许博  石春和  殷孝健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0):1805-1807
目的:比较3.0mm和2.2mm两种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

方法:选取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6例92眼,随机分组:A组48眼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B组44眼行2.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术前及术后7d,1、3mo的干眼症状、基础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

结果:A组术后各时间点干眼症状明显重于B组,术后1wk,1mo角膜荧光染色检查明显多于B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A组基础泪液分泌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2mm切口较3.0mm切口在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状更轻,持续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屈光力与散光的变化。方法 选取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自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9例(76眼)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切口将患者分为A组(n=29,38眼)与B组(n=30,38眼)。A组患者切口2.2 mm, B组患者切口3.0 mm。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屈光度、角膜散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屈光力,总散光。结果 术后1周、术后1个月,A组患者角膜前表面屈光力高于B组,后表面屈光力绝对值、总屈光力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A组患者术后1周后表面屈光力绝对值增大,术后1周、术后1个月总屈光力均增大,前表面屈光力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B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总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绝对值增大,前表面屈光力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B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机制及治疗。方法: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浅前房发生的眼数及其程度,保守治疗无效后予手术恢复前房。结果:术后146只眼中浅前房36只眼,占24.66%,经治疗均恢复前房。结论:引起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是复杂的,及时发现浅前房并予病因治疗,对于保护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