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评价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在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与单纯高度散光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符合Rabinowitz诊断标准)46 例(50 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及单纯高度散光患者(散光度>2.5 D)52例(76眼,单纯高度散光组)。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各组角膜最薄点的前后表面高度、角膜最薄厚度、曲率对称性指数(IVA)、高度偏中心指数(IHD)、平均角膜厚度进展指数及Belin角膜扩张分析D值,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并进行受检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出有用参数,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出最佳诊断界点。结果: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单纯高度散光组间角膜最薄点前表面高度(t =6.77,P < 0.001)、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t =9.00,P < 0.001)、角膜最薄厚度(t =3.12,P =0.002)、IVA(t =8.35,P < 0.001)、IHD(t =8.94,P < 0.001)、平均角膜厚度进展指数(t =5.59,P < 0.001)、Belin角膜扩张分析D值(t =13.01,P < 0.001)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ntacam对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和单纯高度散光鉴别诊断价值较高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0.9)为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和Belin角膜扩张分析D值。结论: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高度散光患者的角膜参数进行分析,有助于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眼前节OCT辅助的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2012-09/2013-09在我院就诊并手术的诊断为角膜浅层病变患者15例28眼,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手术;术前均进行眼前节OCT检查,辅助判断病变的形态和深度,并指导PTK术中切削深度、直径等参数的设定,均随访6mo,分别观察术后6,15d;1,2,3,6mo的角膜情况、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等效球镜( spherical equivalent, SE )、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haze)的发生等。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角膜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疾病的发作受到控制或发作频率明显下降,UCVA, SE,haze的发生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角膜浅层病变的患者,眼前节OCT辅助下的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可以有效、准确地去除病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需注意控制切削深度,避免术后出现过多的远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Topcon 3D OCT-2000、与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这三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对角膜正常者30例(60只眼)的中央厚度使用Pentacam、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A超进行分别连续3次测量,以评价该系统对角膜厚度测量的可重复性。进而选取70例(120只眼)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同样应用Pentacam、OCT和A超对角膜厚度进行分别连续3次测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 Pentacam、OCT和A超对60只正常角膜眼分别进行三次测量中,其组内相关系数( ICC)分别0.977、0.938和0.935,变异系数( C.V)分别为0.53%、0.88%和1.00%,对120只拟行LASIK手术的眼角膜测量中,Pentacam、Topcon 3D OCT和A超测量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55.5±23.2)μm、(551.5±25.5)μm和(545.6±27.1)μm,三者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中Pentacam与A超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好( r =0.924)。结论三种仪器测量的复测信度均很高,可重复性比较中,Pentacam最高,OCT次之,A超最低。 LASIK术前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中Pentacam测得的数据最厚,OCT次之,A 超最薄。三者仪器中使用Pentacam进行LASIK术前检查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眼前节数据,而OCT有较高的采集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去瓣乙醇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术后的干眼状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 2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FS-LASIK组)30例(30眼),行去瓣 LASEK的近视患者(LASEK组)30例(30眼)。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2组数据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2组间各时间点OSDI问卷分数、SⅠ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S-LASIK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BUT与LASEK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的BUT较LASEK组更长(t=2.81,P=0.01)。与术前相比,FS-LASIK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显著增加(t=3.48,P=0.008),术后6、12个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EK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荧光素染色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OSDI问卷分数和SⅠ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组、LASEK组的 BUT在术后3、6个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显著延长(t=3.14, P=0.01;t=2.43,P=0.04)。结论:FS-LASIK和去瓣LASEK术后干眼程度都较轻,且2种术式对干眼的影响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