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儿童盲和弱视的重要原因,其中约50%的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遗传性.目的 应用眼遗传病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检测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于2011年在宁夏眼科医院收集一回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采集家系中患者及表型正常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家系成员进行眼科检查,抽取患者、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300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各5 ml,提取DNA,利用眼遗传病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筛查和检测候选致病突变位点.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家系成员和正常对照者进行突变位点验证,最终确定致病突变位点.结果 该家系共6代61名成员,均为回族,先天性白内障患者18例,为5代遗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患者中合并眼球震颤和斜视者7例,合并高度近视者4例,来诊前均已实施白内障摘出术.利用眼遗传病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查后共得到8个候选致病突变位点,其中5个在非编码区,3个在编码区,通过PCR和直接测序法验证确定CRYGD基因上的P24T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该突变与家系内所有患者表型共分离,在家系表型正常者及300名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快速检测CRYGD基因P24T突变为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突变,该技术为临床表型多样、致病基因众多的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检测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值及其与屈光状态的关系,为角膜屈光手术的个体化切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只近视及近视散光眼和30例正视眼,近视眼根据其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3组,各组的散光度数均在-2.00D以下。分别测量角膜地形图和屈光度,将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Q值大约为-0.172,其中低度近视组为-0.136,中度近视组为-0.191,高度近视组为-0.192,正视眼组为-0.168。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p=0.117,p〉0.05),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p=0.115,p〉0.05)以及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p=0.983,p〉0.05)之间的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与球镜度数的相关分析(r=0.137,p=0.047〈0.05),说明Q值与球镜度数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而Q值与柱镜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无相关性(r=-0.025,p=0.383〉0.05)。结论影响Q值的主要因素为球镜的度数,两者呈正相关,对Q值的研究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病例,以期获得更详尽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患者和散发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RP1基因突变频率及特征,并探讨它们在RP发病机制中潜在的作用。 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方法,对7个ADRP家系的55例成员、散发RP患者30例及75名健康成年人进行了RP1基因全编码区和邻近剪切位点的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的检测。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RP1基因突变位点对RP的作用。 结果 ADRP家系成员和散发的RP患者在RP1基因的第四外显子上均检测出852、872、921和939共4个变异位点。在ADRP家系和散发的RP患者中RP1基因的R872H位点改变与RP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χ2=4.469,P=0.03)。P903L位点的改变仅在家系成员中检出,散发病例及正常人中均未检测出。 结论 RP1基因R872H位点多态性可增高RP的危险性,具有潜在的致病性,考虑为家系和散发RP患者的易感基因。P903L位点改变是否为致病基因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RB)病人体细胞中RBI基因突变,探讨RBI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筛查RB病人白细胞基因组DNA,测序分析确定突变。结果在12例RB病人中,确定3例RBI基因生殖细胞性突变。他们分别是第10外显子中T至A杂合性突变,将苯丙氨酸编码序列变为酪氨酸编码序列;第10外显子1bp碱基缺失(GAT—AT),发生阅读框架改变;第22外显子中A至T杂合性突变,将精氨酸序列变为终止密码。结论这3例RBI基因生殖细胞性突变的方式为点突变和小缺失,这些突变改变了RBI基因的遗传信息,致使异常的RBI基因蛋白产生,导致视网障母细胞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320例640眼高度近视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收集2011-01/2012-11就诊于宁夏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眼科检查和相关环境因素的调查,根据患者的性别、民族、发病年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文化程度、生活环境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共收集320例高度近视患者,就诊时年龄3~80(平均42.65±16.51)岁。320例患者中女190例,男130例,男女之比约为1∶1.5;其中汉族250例,回族70例。发病年龄20岁以下者237例,21岁以上者83例,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屈光度与患者的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矫正视力≤0.3的患者随着屈光度的增高而增加,而矫正视力在0.4~0.7和≥0.8的患者随屈光度的增加而减少。屈光度与最佳矫正视力呈显著负相关(r=-0.196,P<0.05),与眼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r=0.681,P<0.05)。结论:遗传因素可能是导致本组高度近视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高度近视屈光度越高,眼轴越长,矫正视力越差。  相似文献   
6.
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致盲性眼底病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研究RP1基因在宁夏地区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宁夏回族自治区110例RP患者,其中包含35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RP(ADRP)患者和75例散发患者为RP患者组,同时收集100例健康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2组均采集外周静脉血3~5ml,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进行RP1基因全编码区及邻近剪切位点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的检测。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和基于网络的评分软件PolyPhen、Sorting Intolerantfrom Tolerant(SIFT)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RP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RPl基因共检测出11个变异位点,P.Lysll52Lys和C.*247A〉C为新发现的突变。RP患者组第3内含子C.788—92T〉C的突变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P〈0.01);3’-侧翼序列区c.*247A〉C的突变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P〈0.01),且与RP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1.11,P〈0.05),其余位点突变均证实为RPl基因的多态性。RP患者组P.Gln1725Gin的突变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χ2=42.09,P〈0.01),但其与RP的发生无关(r=1.74,P〉0.05)。1例散发患者发现了P.Lysll52Lys的突变。在83例RP患者中发现有P.Arg872His、P.Alal670Thr和P.Serl69lPro突变的同时出现,PolyPhen分析显示,三者均为保护性突变,评分分别为1.11、0.74、0.22;SIFT分析显示,这3个突变均对RP表现为保护作用,评分分别为0.07、0.60、0.22;携带这3个突变的RP患者夜盲出现的平均年龄为30.54岁,27例未携带这3个突变的RP患者夜盲出现的平均年龄为21.06岁;携带这3个突变的RP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50±0.38,未携带者的为0.4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结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RP患者中,RPl基因的致病突变率低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群。P.Arg872His、P.Alal670Thr和P.Serl691Pro突变的协同出现可能对RP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可能降低了RPl基因致病突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特异性光感受器细胞核受体(NR2E3)基因在宁夏地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及特征,探讨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经检查确诊的120例R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 (ADRP)患者33例,来自18个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 (ARRP)患者20例,来自15个家系;散发型RP(SRP)患者67例。选取10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NR2E3基因全编码区和邻近剪切位点的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多因素分析研究NR2E3基因突变位点对RP的作用。结果 120例RP患者NR2E3基因检测出变异位点12个。其中,非编码区5个;第4、6、7外显子上7个。12个变异位点中,新发现变异位点6个。外显子上7个变异位点中,同义突变3个;错义突变4个。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变异位点均为NR2E3基因多态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变异位点均与RP发生无相关性。18例ADRP先证者、67例SR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分别有1、3、2例NR2E3基因第4外显子上发现p.Glu121Lys变异。发生该位点变异的ADRP患者家系(NXRP-1)另外8例患者中,出现p.Glu121Lys位点变异5例,未出现变异3例。出现变异的6例患者发病年龄较未出现p.Glu121Lys位点变异的3例患者早,且较早出现明显的中心视力损害。结论 宁夏地区RP患者NR2E3基因致病突变率小于1%,NR2E3基因的p.Glu121Lys变异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常见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遗传性眼底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RP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其遗传方式非常复杂,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RP)、X-连锁遗传(XLRP)和双基因型遗传(Digenic RP),最近报道还有线粒体遗传方式(mitochondrial RP)[1].视紫红质基因(RHO)是最早被识别的RP基因,在ADRP中发病率占30%~40%[2],而盘膜周边蛋白/视网膜变性慢基因(peripherin/RDS)在ADRP中占5%[3].我们对13个ADRP家系进行了RHO和视网膜变性慢基因(RDS)检测分析,观察其突变特征,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dominantRP,ADRP)家系视紫红质基因(rhodopsin,RHO)的突变特征。方法:抽取11个ADRP家系成员的外周血3~5mL,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RHO基因的第1至5外显子基因片断,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在1个家系中有3例ADRP患者297密码子存在杂合的2种类型的密码子(AGC和AGT)。另外,该家系在第3外显子3'端下游第4个碱基处发生C-T转换,呈T纯合子的1例,8例呈杂合子状态。结论:Ser-297-Ser系基因多态现象。另外,RHO基因第3外显子3'端下游内含子处发生的C/T多态性是否与RP的发生存在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在宁夏银川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20-07/2021-07就诊于宁夏银川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1 358例2 707眼的眼底彩照,采用Eye Wisdom AI眼病辅助筛查和诊断系统自动检测分析出血、微动脉瘤以及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等DR的特征性改变。根据其国际分期的标准对眼底彩照检测结果进行自动分级,由人工分析组进行图像判读后反馈结果,分析AI辅助筛查系统诊断DR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比较AI与人工分析的一致性,对AI筛查系统与人工分析的结果做Kappa一致性检验。

结果:与人工分析相比,AI诊断有无DR的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99.06%,漏诊率为8.16%,误诊率为0.94%,对于二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817(P<0.001)。与人工分析相比,AI组检测无DR的灵敏度为99.06%,特异度为91.84%; 检测轻度NPDR的灵敏度为85.36%,特异度为98.52%; 中度NPDR的灵敏度为81.53%,特异度为98.55%; 重度NPDR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99.51%; PDR的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99.63%。二者对DR分期诊断一致性分析的Kappa值为0.878(P<0.01)。

结论:AI辅助筛查系统与人工分析的结果一致性好,可以满足DR筛查的需求,为基层社区DR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