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眼科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患者,男,16岁,因左眼前光斑伴闪光感4d于2015年9月12日至潍坊眼科医院就诊.患者诉左眼眼前中央出现光斑,否认视物变形及眼球转动痛.患者既往双眼近视,配戴框架眼镜矫正,否认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否认外伤史、家族史.全身检查无明显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裸眼视力0.16,矫正视力0.4,双眼色觉检查正常,双眼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未见炎性细胞,直接检眼镜下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彩色眼底照相示左眼黄斑区色泽轻微改变,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果示左眼椭圆体区信号不连续(图1).  相似文献   
2.
背景 穿透角膜移植术(PKP)近年来已成为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但是术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时机目前暂无定论.研究发现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 目的 检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行PKP术前及术后泪液中(1,3)-β-D-葡聚糖的质量浓度变化,探讨其对术后应用抗真菌药物的持续时间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的时机. 方法 采用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溃疡行PKP的患者20例20眼,以患者的自身对侧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ld及术后1、7、14、21、28 d收集患者泪液各50μl,用G实验法检测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 结果 对照组,实验组术前ld,术后1、7、14、21和28 d泪液中(1,3)-β-D-葡聚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4.67±3.84)、(1 861.66±196.17)、(927.71±155.82)、(392.30±71.22)、(179.60±40.47)、(40.20±12.46)、(15.12± 1.80) mg/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3.45,P=0.00).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术眼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逐渐下降,各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4、t=16.67、t'=11.02、t'=13.97、t'=-8.45,均P=0.00),术后28 d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接近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术后28 d内18例患眼感染无复发,2例患眼分别于术后第5天和第6天感染复发,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分别为2 350.24 mg/L和1 992.82 mg/L.结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PKP术后泪液中(1,3)-β-D-葡聚糖的质量浓度于术后28 d降至正常范围,提示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PKP术后抗真菌治疗至少需维持28 d,此时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抗排斥反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拉坦噻吗滴眼液对玻璃体切割术后难治性青光眼短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8例42眼玻璃体切割术后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在2wk药物洗脱期后,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给予6wk固定联合制剂,第二组给予6wk非固定联合制剂。测量洗脱期后(基线)及用药后6wk眼压、视野、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观察眼部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眼压均值为37.90±3.74,37.57±3.23mmHg,治疗后6wk的眼压均值分别为30.10±4.90,30.62±4.62mmHg,两组较基线眼压均有明显降低(t=12.16,t=13.78,P<0.01),但两组患者眼压下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4%±7.88%,18.23%±7.03%,t=0.75,P>0.05)。随访观察中,房角开放者(20眼)的平均降压幅度为24.87%,房角部分开放者(15眼)为17.46%,房角关闭者(7眼)为9.65%。对视野及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无改善(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眼部刺激及轻度充血。结论:拉坦前列腺素/噻吗洛尔的固定联合制剂能有效降低玻璃体切割术后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对开角型、房角部分开放型的患者降眼压效果尤为明显。拉坦噻吗滴眼液用药安全,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4.
刘珂凤  梁涛  何宏  王婷  喻文倩  王沛涛  李强 《眼科研究》2013,(11):1065-1068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对有效治疗极为重要,但目前尚缺乏能够准确、定量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研究证实血浆中(1,3)一6一D一葡聚糖对全身真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泪液中(1,3)-β-D一葡聚糖含量的检测能否用于角膜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泪液中(1,3)-β—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的变化,客观评价其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角膜溃疡直径≤5mm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60例60眼为患病组,同期健康无眼疾的成年志愿者30人30眼为正常对照组。患病组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29d。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d和停药后7d、14d收集患眼泪液50斗l,进行(1,3)一p—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检测,同时结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及患者临床表现,对(1,3)一p—D一葡聚糖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对泪液中(1,3)一p.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低于20ng/L、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未发现菌丝的患者,巩固治疗1周后停药,随访2个月。结果治疗前,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为(Log)(6.37-+0.48)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og)的(2.00~0.3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1)。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病情在治疗7d后开始好转,表现为溃疡边界逐渐清晰,病灶面积缩小,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显示菌丝密度比治疗前降低等。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其变化呈时间依赖性。治疗后7、14、28d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Log)分别为(5.19±0.42)、(4.16±0.33)、(2.99±0.42)ng/L,停药后7d、14d分别为(2.91±0.39)ng/L、(2.80±0.40)n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37+0.4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8d至随访结束,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保持稳定的低质量浓度,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作为一种定量检测方法,泪液中(1,3)-β—D-葡聚糖水平的检测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变化监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