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眼科学   78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眶巨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和分析眼眶内巨大肿瘤术前定性诊断和有关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原则。方法2001.1-2005.1月共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5岁-80岁,平均38.40岁。眼球突出两眼差3cm-15cm,平均6.0cm,病程6m至30y,平均5.5y。入选标准:眼眶巨大肿瘤为医学影像学或术中测量肿瘤直径〉2.5cm,范围2.5cm-4.5cm,平均2.95cm,甚至充满眶腔(4例)。术前确诊者27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2例,神经鞘瘤4例,静脉性血管瘤4例,脑膜瘤4例,视神经胶质瘤、皮样囊肿和骨瘤各1例。术中操作:海绵状血管瘤行穿刺或切开放血减少体积,神经鞘瘤行囊内切除,皮样囊肿切开吸出内容物再切除囊膜,静脉性血管瘤放出血液后紧贴瘤组织切除。注意因肿瘤巨大使正常结构移位,解剖不清造成意外出现并发症。结果术前确诊的27例经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他为横纹肌肉瘤、间叶软组织肉瘤、纤维肉瘤、恶性血管外皮瘤和神经纤维瘤。术后视力提高者7例,不变者16例,视力下降者9例;上睑下垂6例,眼球运动障碍5例,眼球内陷4例。结论对于大部分眼眶肿瘤(27/31)术前均得到定性诊断,有利于术前制定的治疗方案,保证术中操作安全,避免盲目手术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眼眶肿瘤手术因为是在一个狭小的眶腔内进行,位置深、视野小、直视性差,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视力丧失,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67~3.0%。进行眼眶术中监护能够减少术中并发症的致盲率,提高手术质量。我们自1997年初应用F—VEPs进行术中视功能监护已有100例。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点。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04/2018-08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收治的12例眼眶SF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平扫、增强及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点。

结果:纳入的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病程3mo~20a(平均3.2±5.2a),6例为首次发病,6例为复发病例; 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左眶8例,右眶4例。肿瘤位于眼球后肌锥间隙内5例,肌锥间隙外3例,跨肌锥间隙内、外4例; 肿瘤形状呈卵形9例,不规则形3例,边界均清晰。超声表现为低回声10例,不均匀回声2例; 12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均可见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I)平均值0.70,PW均测得动脉频谱。MRI表现在T1WI均呈等信号; T2WI呈低信号 5例,等信号3例,中高信号4例,内部信号均匀9例,不均匀3例; 增强后12例均呈显著强化,10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7例为速升平台型,5例为速升速降型。

结论:眼眶SFT在彩超显示低回声、富血供的实体瘤,MRI提示T1WI呈等信号,T2WI信号混杂,增强后显著强化,动态增强TIC曲线以速升型为主的特征性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眉下皮肤切口矫正中老年女性上睑皮肤松弛的疗效、优缺点及适应征。

方法:收集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30例上睑皮肤松弛患者。所有患者提上睑肌功能正常(均不伴先天性及获得性上睑下垂),手术主要指征为上睑皮肤松弛,尤其外侧松弛明显30例患者均行眉下皮肤切口手术。评估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皮肤松弛程度及手术效果,并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3.20±7.10(40-64)岁,30例患者的上睑皮肤松弛均有效改善。术后1mo,52例效果优,8例效果良。应用客观Strasser系统评价术后1、6mo手术效果,所有患者得分均在0-1分之间,效果优。患者术前不满意的眉毛位置与眉形均有效改善、额纹及鱼尾纹明显减少。所有患者对结果满意。未见伤口裂开、眼睑闭合不全、严重增生性瘢痕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眉下皮肤切除术是一种矫正中老年上睑松弛的有效手段。该手术不仅保留了传统上睑成形术的优点,还可以同时改善眉的位置与形态,并可保留眼睑原有形态,术后皮肤瘢痕小、外观良好,满意度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50例眼眶神经鞘瘤的 B 超和 CT 表现。肿瘤的超声声象图大多显示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光滑,内回声少而弱,透声性强,轻度可压缩性;CT 扫描表现为软组组密度,均质的块影,强化后呈轻中度增强。临床表现结合 B 超和 CT 扫描表现,对眶内神经鞘瘤可做出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眼动脉是眼眶内血液供应的主要动脉,关于眼动脉的解剖特点早有论述,而且对异常眼动脉的特点国内外也有报道。由于后者的存在,在临床上出现损伤或累及视神经管或其附近,甚至眼动脉起始部闭塞,可以保存一定的视力。本文报告一例眶内动静脉血管畸形行眼动脉夹闭术后仍有视力。  相似文献   
7.
骨内血管瘤为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仅占全身骨肿瘤的不到1%,多发生于脊椎骨和颅骨,发生于眼眶的骨内血管瘤非常罕见,多为孤立病灶,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具有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现对天津市眼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眶骨内血管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病理检查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视觉诱发电位在眼眶术中监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眶是一个比较窄小的四面锥形腔隙,但包含有眼球、视神经、眼外肌、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且排列复杂,解剖层次欠清〔1〕。在眼眶内进行各种手术操作,尤其是眶内肿瘤的摘除,术野较小而深在,操作复杂,容易损伤眶内重要组织,出现不可逆的并发症,其中以视力丧失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力学检查及海绵状血管瘤的血流成像特征。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眼眶肿瘤患者进行眼部超声扫查(直接法),用探头压迫眼球,使压力传递至肿瘤,观察加压和解除压力过程中,以及加压前、后的彩色血流图像变化。结果用探头压迫眼球和解除压力过程中,30例眼眶肿瘤患者中6例(6/7)海绵状血管瘤内均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解除压力过程中血流方向与压迫眼球时完全相反;施加压力前和停止加压后均无血流信号显示;13例实体性肿瘤内(泪腺多形性腺瘤4例、神经鞘瘤3例、泪腺腺样囊性癌2例、淋巴瘤1例、脂肪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炎性假瘤1例)加压前后多可显示红、蓝血流信号,且压迫眼球时部分血流信号消失,解除压力后血流信号恢复,但血流方向不发生改变;2例静脉曲张检查时,在对颈内静脉施加压力和解除压力过程中,出现流向相反的血流信号。其余8例囊性病变内(皮样囊肿4例、黏液囊肿3例、脓肿1例)均无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压迫眼球也无变化。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加压过程中,特征性动态血流信号的改变可以作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力学检查对眼眶肿瘤术前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