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有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经验。方法:对6例有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白内障患者(心室率为38~52次/min),术前安置临时起搏器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6例白内障患者,术中心室率均>60次/min,且术中心率波动的幅度<10次/min,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术后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对于有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疾患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安置临时起搏器能够增加手术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仇晶晶  桂馥  付书华  张倩  刘菲  孙涛 《江西医药》2014,(11):1168-1171
目的:探讨短波长蓝光对兔视网膜造成损伤的可能机制及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保护功能。方法将健康新西兰兔26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行晶体摘除术后植入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和普通紫外线阻断型人工晶体,后用UVR光源(350-450nm)每天照射实验兔眼8h,3个月后取视网膜组织制成冰冻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TUNEL法检测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RPE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UVR照射后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较普通紫外线阻断型人工晶体黄斑区视网膜RPE细胞出现凋亡改变减少,免疫组化法检测植入普通紫外线阻断型人工晶体组VEGF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短波长蓝光能导致兔视网膜RPE细胞凋亡,功能障碍,同时刺激VEGF表达增多,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能有效阻断紫外蓝光,对视网膜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M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GSTM1)基因缺失与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12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及118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GSTM1进行基因检测,并对其中的45例老年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进行GS  相似文献   
4.
张倩  刘菲  付书华 《江西医药》2014,(3):248-249,25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4例4眼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均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注药治疗,其中1例摘除人工晶体。结果4例中2例眼内炎细菌培养阳性,均为表皮葡萄球菌。4例眼内炎均得到控制,恢复了良好的视功能,最好达到0.8。结论结膜囊污染是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规范操作并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可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注药术,尽量保留人工晶体对患者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43眼)伴有不同程度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药物控制眼压基本正常后,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及前房深度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眼压药物控制在1.94~3.30 kPa,平均(2.44±0.19)kPa,术后6个月眼压平均为(1.80±0.27)kPa,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术前前房中央深度为(1.42±0.27)mm,术后6个月为(2.58±0.31)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R)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对43例(48只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植入AcrySof(R) Toric折叠式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术前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术前及术后主观验光散光值;术前及术后角膜散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的旋转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主观验光散光值术前为(2.25±0.79)D、术后为(0.21±0.24)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预计残余散光(0.19±0.22)D;术后残余散光(0.20±0.2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角膜散光(2.15±0.76)D、术后角膜散光(1.98±0.67)D,两者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 6个月内最大偏差,除一例偏差>15°达25°,进行了二次手术轴位调整;另有3只眼(6.3 %)旋转> 10°外,其余 41只眼(85.4%)旋转< 5° .结论 在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R) Toric散光人工晶状体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并且该晶体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性强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在囊袋内的稳定性,并比较3种不同型号AcrySof Toric IOL(T3、T4、T5)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是否有差异.方法 对33例(33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植入AcrySof Toric折叠式散光型IOL.其中9眼术前角膜散光≤1.50 D,植入T3型AcrySof Toric IOL(T3组);12眼术前角膜散光1.50~2.25 D,植入T4型AcrySof Toric IOL(T4组);12眼术前角膜散光>2.25 D,植入T5型AcrySof Toric IOL(T5组);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情况;术后6个月测量所有IOL在囊袋的旋转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0.1~0.2)明显提高;各组患者角膜散光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6个月所有IOL在囊袋的旋转度均在11°以内,术后3个月T3、T4、T4分别为(1.5±1.0)°、(1.7 ±1.3)°、(1.8±1.2)°,术后6个月分别为(1.5±1.1)°、(1.7±1.2)°、(1.9±1.1)°,且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不同型号AcrySof Toric IOL在囊袋内均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泪膜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对48例(60只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3 d,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角结膜荧光素染色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情况.结果 术后1 d、1周、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SIT、BUT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仅有3例患者仍有明显的干燥感、烧灼感、异物感,与术前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干眼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光致变色人工晶状体(MATRIX Acrylic AURIUM 400)与非球面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对视力,色觉分辨力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接受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22例122只眼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分别植入MATRIX Acrylic AURIUM 400(62只眼)和AcrySof IQ(60只眼),术后3月检查患者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色觉分辨力,对比敏感度(CSV-1000E),并填写调查问卷(Catquest-9SF).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UCVA、BCVA及调查问卷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色觉无异常.Aurium组在暗适应眩光条件下眩光对比敏感度(空间频率3 cpd、6c pd)分别为1.30+0.11、1.38+0.19、要优于IQ组1.16+0.12、1.1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暗环境眩光条件下,Aurium人工晶状体能够提供较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