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单克隆抗体分析四川东部疫区汉坦病毒株的抗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陈伯权、阎侗有等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对国内外的汉坦病毒株进行了抗原性分析的研究,证明从四川不同动物宿主和EHF病人急性期血分离出的A410,Al-216,Al-223,Rf84-1,Rn84-162,S85-46,P84-010,P84-20等毒株均属野鼠型,1986年我们在四川东  相似文献   
2.
将研制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A_9株单克隆抗体异硫氰酸荧光紊结合物直接免疫荧光法(McAb25—1 FA,由陈伯权副教授提供)与2份EHF病人恢复期血清间接荧光法(IFA),平行检查成都市鼠间EHF病毒携带情况。二法检查各种鼠总数180只。McAb25  相似文献   
3.
邻水县位于川东北华莹山脉南麓,自1963年临床首次证实有流行性出血热(EHF)后,病例逐年增多,至1979年发病率高达55.6/10万,是达县地区近几年高发县之一,现将该县1982年EHF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九六○年,四川省南充地区经临床和病理学证实有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二十余年来,疫区不断扩大,故对 EHF 病毒株的分离工作已刻不容缓。国内外学者先后用黑线姬鼠、大自鼠和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和适应传代病毒获得成功,为我省EHF 防治工作提供了经验。我们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IFAT)检查了疫区黑线姬鼠  相似文献   
5.
6.
为了研究我省EHF患者的病毒病因,我们于1984年11月至1985年6月在四川南充疫区从EHF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病毒五株,现将病毒分离及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标本来源:1984年11月在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南充地区医院和南充县新民公社选择临床症状典型,发病不超过5天的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及时分离血清,液氮冻存运送实验室备用。  相似文献   
7.
1984年10月至85年4月,作者等在达县地区采集各种鼠肺标本共646份,用 Vero E—6细胞,从长尾鼩鼱肺中分离 EHF 病毒1株,褐家鼠肺中分离2株,黄胸鼠肺中分离1株;在南充地区采集 EHF 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分离5株。已稳定传代4~5代,用 EHF 单克隆抗体(McAb25—1),A_9家兔免疫血清及患者恢复期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使用6株汉坦病毒分别感染的Vero E6细胞抗原片对46份EHF患者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血清反应模式的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血清抗姬鼠株(76-118)和抗家鼠株(Tchou-pitoulas)的滴度均明显地高于鼠株(CG18-20、NE、CG13891)和田鼠株(PH)者。按照血清IFA抗体滴度的反应模式可将受试血清分成三个血清型,除姬鼠血清型为过去所知外,家鼠血清型和第三血清型是四川省内的新发现。家鼠血清型内的患者血清抗Tchoupitoulas株的IFA抗体滴度较抗76-118株者高4~8倍,而姬鼠血清型内的血清抗76-118株和抗Tch-oupitoulas株的滴度相等或者近似,从而呈单向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9.
1984年10月至1985年4月在流行性出血热(EHF)高发区四川省邻水县的城南乡进行EHF宿主动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自1978年李镐汪等首次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病毒以来,我国于1981年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及人肺癌传代细胞(A_(549))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此后,国内各EHF疫区分离出的毒株数逐年增加,并且已对某些毒株进行了抗原性的分析。过去国内外用于抗原性分析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交互中和试验、交互阻断试验和交互免疫粘连血凝试验(IA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