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和平原地区人群血流变各项指标的差异及高海拔不同民族的血流变特征。方法 2018年1月-2018年7月搜集四川某海拔2 600~3 100 m地区藏族与汉族正常志愿者为高海拔研究组,按照民族分为高海拔藏族组和高海拔汉族组,同时搜集某平原地区正常志愿者为平原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其血流变指标全血粘度(1s~(-1)、50s~(-1)、200s~(-1))、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Hct)及血压。结果高海拔研究组男性、女性志愿者的全血粘度1s~(-1)、50s~(-1)、200s~(-1)、血浆粘度、Hct、收缩压与平原对照组男性、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的血浆粘度值、收缩压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高海拔藏族组与汉族组男性、女性志愿者的血流变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1-39岁组男性、女性全血粘度1s~(-1)、50s~(-1)、200s~(-1)、血浆粘度、Hct与40-59组、≥60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海拔为影响高海拔研究组血流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海拔地区人群血流变各项指标与平原地区存在一定差异,海拔高度会影响人体的血流变特征,而在高海拔地区藏族和汉族人群的血流变指标接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对研究四川红原藏族与成都汉族不同骨密度人群肠道菌群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差异,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预防不同人群骨质疏松积累资料。方法 选取红原藏族与成都汉族居民,测定其足跟骨骨密度,收集粪便与人口学信息,以藏族低骨密度个体为基础,依据年龄、性别、民族、是否服用抗生素四个维度进行倾向性评分获得研究人群,并按骨密度水平分组,测定粪便16S rRNA序列及短链脂肪酸的浓度与构成比,对比分析各组的差异。结果 红原藏族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高于成都汉族。与汉族人群相比,藏族人群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较低(拟杆菌门:z = - 4.156,P<0.001;z = - 3.226,P = 0.001;z = - 2.990,P = 0.002;变形菌门:z = - 4.409,P<0.001;z = - 3.287,P = 0.001;z = - 2.392,P = 0.016)。柯林斯菌属是藏族中骨密度组优势菌属,瘤胃球菌属2和乳球菌属分别是汉族中、高骨密度组优势菌属。两组人群粪便短链脂肪酸比较,藏族三组骨密度人群乙酸、异戊酸浓度均低于汉族人群(乙酸:t = - 3.119,P = 0.003;t = - 3.056,P = 0.003;t = - 5.104,P<0.001;异戊酸:z = - 3.822,P<0.001;z = - 3.497,P<0.001;z = - 2.158,P = 0.031),但高、中骨密度组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和己酸构成比高于汉族人群(异丁酸:z = - 3.693,P<0.001;z = - 3.388,P = 0.001;异戊酸:z = - 3.748,P<0.001;z = - 3.844,P<0.001;戊酸:z = - 3.778,P<0.001;z = - 3.966,P<0.001;己酸:z = - 2.535,P = 0.011;z = - 3.570,P<0.001) 结论 红原藏族和成都汉族不同骨密度组的肠道菌群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构成比不同,其与骨密度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四川省近年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猛增,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已刻不容缓。婚检人群多为平均年龄25岁左右的中青年人群,处于HIV感染的主要年龄段,加强该人群艾滋病性病的基础知识教育,对控制艾滋病性病的流行十分必要。作为育龄人群的主体,婚检人群还是切断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的主要干预对象。本文通过对成都市部分婚检人群进行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干预,旨在探索针对该目标人群的可持续、易推广的性病艾滋病预防宣传模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TaqManTM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蜡样芽胞杆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TaqMan^TM定量检测蜡样芽胞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为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调查及食物中毒的快速准确定量检测提供手段。方法:通过分析蜡样芽胞杆菌16SrDNA、23SrDNA、16S-23S ITS、gyrB、groEL、cereolysin AB、HBL(hblA、hblC、hblD)、NHE(nheA、nheC、nheD)、bce—T等目的基因,对比所选取的不同目的基因优缺点,最终选择合适的目的基因16S-23SITS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根据GenBank公布的蜡样芽胞杆菌16S-23SITS基因的保守序列,用引物与探针专业设计软件自行设计引物和TaqMan^TM探针,并利用硅胶模型^TM 基因组DNA提取法制备DNA标准品,通过对TaqMan^TM实时荧光PCR退火温度、探针浓度、引物浓度、Mg^2+离子浓度、缓冲液浓度及酶用量等反应条件的优化,初步建立蜡样芽胞杆菌的实时荧光TaqMan^TM,陕速定量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模拟样品进行检测。结果:选取的16S-23S ITS基因同源性达到99%以上,特异性好;所有蜡样芽胞杆菌均含有两段16S-23S ITS基因,有利于提高反应的灵敏度。通过对各实验条件的优化,得出蜡样芽胞杆菌TaqMan^TM实时荧光PCR的最佳反应条件,初步建立起实时荧光TaqMan^TM定量检测蜡样芽胞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3h左右完成整个检测过程。结论:实时荧光TaqMan^TM定量检测法不但灵敏度好,而且特异性高,检测时间短,能提高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和检测准确性,可望应用于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快速准确定量诊断。  相似文献   
5.
自制裸磁珠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自制裸磁珠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和卫生指示菌的吸附性能,摸索从样品中快速分离和浓集细菌的方法。方法:试验裸磁珠对细菌的吸附性能,摸索温度和样品成分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自制裸磁珠在37℃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和卫生指示菌有很强的吸附,吸附率均高于97%。食品成分对其吸附有一定影响,吸附率最低为58.42%。结论:自制裸磁珠可望用于环境和食品样品中多种细菌的非特异性吸附分离和浓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病毒学检验实验”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必修的专业实践课,它注重培养学生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本研究结合当前公共卫生需要,以提高学生实践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本文对病毒学检验实验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探索,提出研究型、实战式、案例式病毒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式;受新冠疫情影响,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在原有实验基础上,新增虚拟仿真实验,打破时空限制,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此外,采用综合实验考核方案,构建适合于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病毒学检验的实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普洱茶提取物对几种常见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热水浸提法制备普洱茶总水提物,连续萃取获得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以及剩余水提物。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5种普洱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12种常见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对其抑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普洱茶总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及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较佳,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83 g/L、0.42 g/L、0.83 g/L;剩余水提物抑菌效果明显优于氯仿、乙酸乙酯及正丁醇提取物,对以上3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83 g/L、0.83 g/L、0.83 g/L;普洱茶水提物对婴儿双歧杆菌和德氏乳杆菌均无抑菌作用。结论普洱茶水提物对试验用的10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抑菌效果,对2种益生菌没有抑菌作用;剩余水提物抑菌效果略差于总水提物,但优于3种有机溶剂萃取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最小抑菌浓度 (MIC)氯己定作用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蛋白质SDS -PAGE(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图谱的改变 ,以研究消毒剂抑菌机理及寻找抑菌靶蛋白。采用MIC试验法和SDS -PAGE电泳法 ,观察不同凝胶浓度下 ,氯己定与无氯己定作用下菌体蛋白质的SDS -PAGE图谱差异。结果 ,在不同凝胶浓度的SDS -PAGE中 ,氯己定MIC作用下共发现有明显变化的蛋白带六条 (分别位于 2 0 .1KD、31KD、4 3KD、97.4KD左右处 )。结论 ,根据菌体蛋白SDS -PAGE图谱的改变 ,提示在氯己定MIC作用下 ,有明显的菌体蛋白合成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醋酸纤维素薄膜作载体,建立了一种新颖的、快速的、简单实用的微菌落技术,即将细菌接种于膜,培养3~6小时后,透明、固定、染色,观察微菌落形态或进行微菌落计数。使用该技术,对139株细菌的微菌落进行观察,积累了大量微菌落资料;借助微菌落特征,对72株葡萄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鉴定,与常规法的符合率为90.28%;并首次将计数微菌落的方法用于临床尿液标本细菌的快速定量测定,与常规法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汪川  张朝武  裴晓方  刘衡川  余倩  许欣 《卫生研究》2007,36(6):713-715,718
目的对一株分离自酸奶经表型特征鉴定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菌株(wch9901)进行16S rDNA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提取wch9901基因组DNA作为模板,以16S rDNA两端的保守序列作为PCR引物,扩增菌株的16S rDNA序列。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将扩增得到的16S rDNA序列插入克隆载体pGEM-T,构建重组质粒pGEM-wch990116S rDNA。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合格后,交由测序公司对插入的16S rDNA序列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于GenBank中Blastn,并用软件Mega3.1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wch9901 16S rDNA序列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中所有菌株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均达96%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wch9901单独形成一个分枝,位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LGM2遗传分枝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DL2所在的独立小遗传簇及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JSQ所在的独立小遗传簇构成的分枝之间,并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LGM2遗传分枝距离最近。结论wch9901属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wch9901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LGM2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