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3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201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造影时注射造影剂对心电图的影响曾做过狗和人的研究,其主要改变为心率减慢,当注入于右侧冠状动脉也叮出现心室颤动,继发于造影剂注入所引起的 S—T 段压低及 T 波倒置均为毒性之指征。  相似文献   
2.
克隆氏病致结肠内出现假息肉症在放射学文献中很少被人注意。Wolf 与 marshak(1962)强调克隆氏病的卵石样粘膜像与带蒂的假息肉二者是有区别的,并认为真性假息肉在克隆氏病中是罕见  相似文献   
3.
急性气肿性胆囊炎较为罕见,临床易与急性胆囊炎相混,一旦胆囊腔及胆囊壁出现气体则易于鉴别。过去习惯于X 线检查,随超声诊断之日益应用于肝胆疾病对胆道气体的超声表现已为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低张双对比检查因能提高诊断之准确性,在成人中已广泛应用,也期望施用于儿童。抗胆硷能药物如Probathine 及Buscopan 都有副作用,而胰高糖素则较安全而有效,又无副作用,其作用期与所用剂量有关,剂量大强心,中剂量能升高血糖,小剂量可使胃肠道平滑肌弛缓。胰高糖素曾用于儿童肠套叠钡灌肠之整复,所用剂量为50微克/公斤体量。为诊断儿童疾病则此剂量较大已超过成人之钡餐检查时所用总量50—100微克。本文目的在于研究减少儿重所用剂量。钡餐检查需要观察食管——胃交界处和幽门的功能,因此当钡进入十二指肠球部以后再行注射胰高糖素,在钡灌肠时不需要检查结肠平滑肌之功能,因此在检查之始即可注射,静脉注射后15-30秒可出  相似文献   
5.
根据病理学家、外科医生及CT检查提示单纯性肾囊肿多见于晚年,Kissane(1974)认为“肉眼能看见的囊肿”至少50%发生于50岁以上的病人。本文作者对无肾脏疾病的103例病人做了腹部CT检查。男性54人,年龄从2天至82岁(平均58岁);女性49人,年龄从9月至83岁(平均56岁)。在CT扫描之103人中有单纯性肾囊肿者占25例(24%)。40岁以下病人中无囊肿发现,而60岁以上明显增多。每一病人的囊肿数目由1-5个。囊肿直径为0.55-7.25厘米(平均2.33厘米),直径随年龄而增加。单纯性肾囊肿甚为常见,并随年龄之增加而增多。在无肾病之40岁以上患者至少占20%。在60岁以上则约占1/3。囊肿之直径也随年龄而增加。以上所见更加强了对单纯性肾囊肿为后天性观点。Hepler(1930)也持此种意见,在对兔产生囊肿之试验  相似文献   
6.
由于内窥镜的广泛应用暴露了单一钡餐造影在发现消化性溃疡病变不足之处。1973年Cotton 报告单一钡餐造影正常者经内窥镜诊为消化性溃疡占20—25%,最近报告可至50%。应用双重对比造影可明显减少假阴性及假阳性之误诊率并认为双重对比造影为标准方法。作者提出双重对比与单一钡餐造影应联合使用而称双查法检查,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7.
涎腺造影术的发展及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造影术随着新的造影剂的发现、造影工具的改革、平片和断层投照技术的提高、CT 技术的应用以及经验的积累,在诊断和处理涎腺疾病方面,逐渐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段。本文仅就其发展和近十余年来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一、历史的回顾1913年Arcelin 用一种铋盐溶液注入腮  相似文献   
8.
小肠恶性淋巴瘤比较少见,Faulkner 氏统计到1952年共为440例。国内见到的有关报导从1951—1964有近50余例,其中汪氏对22例进行了较全面的 X 线研究。本文共分析了天津市十二个医院的小肠恶性淋巴瘤58例(1952—1964):第二中心医院16例,天津医学院附院13例,民族医院和河东医院各6例,第一、第二及工人医院各3例,第三、第四及南开医院各2例,第五及铁路医院各1例。这些材料都经过手术病理证实;计网织细胞肉瘤25例,淋巴肉瘤  相似文献   
9.
圆形不张为一不常见的局限型的肺不张,最近才在英国文献中有所讨论。这些蜷曲的似块形的病变很少是真正的圆形。也可用“螺旋状不张”但为了避免混淆可用“圆形不张”,圆形不张的x线表现可为圆形,卵圆形,成角形或逗点状,多见于肺后部之基底而非起于肺段或肺叶,继发于胸腔积液或治疗性气胸,本文目的在于提出作者的经验及评价其发病机理与x线表现。作者认为肺内压的增加是随胸腔积液或气胸的压力增高而增加,最终超过肺腔内通气之压力从而发生不张,一旦积液消退则胸腔出现粘连及增厚,使其对侧之胸膜表面发生粘连而形成肺不张的核  相似文献   
10.
肝脏大小的改变,常为诊断肝脏疾患主要指征之一。但肝脏大小检查,尚缺乏统一标准。肝脏增大的直接测量至今尚无一完全可靠的方法。除肝脏本身的形状,边缘,不易确定外,其大小常因人之体型,体位,呼吸状态而改变。仅从肝脏的边缘来说也只能查出上下两个边缘,何况肝脏为似楔状体之器官,仅依下缘之能否触及作为增大的标准是不够全面的,为了探讨触诊大小与 X 线测量的关系,兹将第二中心医院自1961年10月至1965年1月,3年零3个月期间收集有完整临床及化验材料的150例肝病住院患者,进行右侧肝脏 X 线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