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6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3日—4月7日于我中心住院治疗的62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1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同时,根据患者临床分型对上述患者实施非重症组与重症组亚组分析。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非重症组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核酸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重症组患者中,治疗组核酸转阴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3.62±2.12 )d vs.(9.25±0.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腹泻发生率为46.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为轻到中等程度腹泻,经对症治疗后腹泻症状消失。结论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新冠肺炎非重症患者效果不明显,治疗重症患者,核酸转阴时间更长,虽临床应用总体安全性较好,但存在腹泻等不良反应,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3.
江苏省启动消除疟疾行动以来,在疟疾流行病学、病原生物学和媒介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并建立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不仅为江苏省消除疟疾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阻断了本地疟疾传播,还为全国乃至全球消除疟疾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对恶性疟原虫核糖核酸还原酶(RN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同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经瑞香素及其衍生物DA78与DA79作用后,抽提总RNA,并合成相应的特异性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测定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对恶性疟原虫RNR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恶性疟原虫体外经瑞香素及其衍生物作用后的RNR基因扩增标准曲线在10^5~10^9拷贝(copies)/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7 52;瑞香素及其衍生物DA78与DA79对恶性疟原虫RNR作用后,其原始拷贝数分别为81 173.23、124 830.83和74 801.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瑞香素的铁螯合能力被饱和后,对该基因的表达未产生显著抑制(P〉0.01)。结论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体外抑制恶性疟原虫RNR的基因表达,RNR可能作为瑞香素类抗疟化合物抗疟作用的候选靶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2003年全国疟疾形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3年全国疟疾疫情连续第3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21个省(市、区)910个县有疟疾病例报告,发病数较2002年上升15.3%。安徽、浙江、云南、福建、海南、湖北等6省疟疾发病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中部3省(安徽、湖北、江苏)和云南、贵州等5省14县39个乡镇约48万人口范围内出现疟疾局部爆发,爆发病例(5 697例)占发病总数的14%。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微小按蚊复合体不同亲缘种A和C的分子鉴别方法—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 方法 用单蚊蚊腿消化提取基因组DNA ,PCR特异扩增核糖体 2 8S第 3结构域 (D3 )基因 ,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 ;分析微小按蚊A和CD3基因的酶切图谱 ,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对两者PCR产物进行特异性切割 ,按照酶切片段长度区分两亲缘种。 结果 微小按蚊A被限制性内切酶MboII切割后在约 3 76bp、2 68bp和 10 8bp处出现 3条条带 ,而微小按蚊C因第 96bp、97bp位点突变 ,不存在限制性内切酶MboII的特异识别位点而未被消化 ,仅在 3 76bp处存在唯一条带。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PCR RFLP分子鉴别方法能有效地将形态难以鉴别的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GenBank :AF416782 ,AF415 5 94)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7.
运用Kriging 法对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安徽、河南及湖北省沿黄淮流域地区2005年有疟疾报告的156个市、县的当年发病率资料,利用Arcgis 9.0软件建立疟疾发病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在该软件的统计学扩展模块支持下,利用Kriging法对已建立的疟疾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根据无偏最优的原则绘制疟疾发病概率的空间分布图,建立半变异函数,并对预测值的标准误差的分布制图。结果2005年黄淮地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自相关,自相关阈值98 928 m,其变异函数为球形模型,显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聚集性。交叉检验显示Krig-ing法生成的疟疾概率分布图是对黄淮地区疟疾空间分布的最优无偏估计,标准化均值为0.008 621。结论Kriging法能较好估计黄淮地区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该地区的疟疾在空间分布上与距离有关,并呈现以安徽省中北部与河南交界及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两个明显的聚集中心,而且其空间分布并非与行政区划分类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2004年全国疟疾形势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根据2004年全国有疟疾发病的23省(区、市)专业单位上报的年度疟疾防治工作总结和有关疫情报表(年报系统)汇总整理。除注明“网络直报”外,所有疫情数据均来自年报系统。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从江县疟疾局部暴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确定2006年7月贵州省从江县局部疟疾暴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在疟疾暴发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495名常住居民采集滤纸干血滴,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人群抗体水平。对其中423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两年内疟史、疟防知识知晓情况、蚊帐使用情况、露宿习惯等。收集乡卫生院门诊发热病人登记资料,分析发热病人就医行为。复查上报的42例疟疾病例阳性血片和同期普查的部分阴性血片。按蚊调查仅做半通宵人饵诱捕和人、牛房密度调查,分析该地传播媒介组成和叮人率等。 结果 42张阳性血片经复查确定12张阳性均为间日疟原虫,18 d的疟疾罹患率为2.1%(16/753,包括4例临床诊断病例)。居民平均荧光抗体阳性率为8.7%(43/495),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20.6,总的GMRT为10.6,其中5岁以下组抗体阳性率为7.5%(3/40),阳性GMRT为25.1。发热病人就诊率为81.3%(118/145),平均发热后3.9 d就诊。疟防知识知晓率平均为25.5%(108/423),文盲组、小学组和中学组分别为17.1%、29.2%和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蚊帐使用率平均为31.0%(131/423),露宿率平均为40.7%(172/423)。2004和2005年休根治疗率分别为68.2%(15/22)和48.3%(14/29)。当地传疟媒介除中华按蚊外还存在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人房帐内捕获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叮人率分别为0.0566和0.0755。 结论 当地存在我国重要传疟媒介,因灾后居民居住条件简陋,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且有露宿习惯,疟疾病例的发现和治疗均不及时等,是促成了该起疟疾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寄生虫病今天仍然在世界的许多地区流行,使人类遭受痛苦和经济损失。最近发展的生物技术,诸如单克隆抗体和重组DNA技术,使有可能为感染寄生虫的人和媒介提供更为广泛而详尽的信息。这些新的方法正是研究寄生虫病的流行和传播规律的重要流行病学工具。 1,对疟疾感染的检测:疫苗研究和新药试验需要既敏感又快速的疟原虫检查方法。传统上用吉氏染色镜检厚血膜的方法,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