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常用的体外吸血法,对2例人工接种大量子孢子、发病后未用抗疟药治疗的间日疟现症病例,每天在发作间歇期,取静脉血感染驯化的中华按蚊,直至原虫密度下降,病程自然结束为止。结果表明,间日疟病例在临床发作的第1天对按蚊即有感染性,感染高峰见于第8病日之前,自第9病日显著下降。高感染度的持续时间极短,1例为3天,另1例为4天,分别见于发病的第4~6天和第3~6天,相当于1.5~3个无性体裂体增殖周期,以后一直维持在很低水平,且无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科研工作中,凡需大量子孢子进行实验研究时,选择发作不超过3次、原虫血症较高的早期现症病例作为传染源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1986年湖南省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该病残存传染源消长规律及传播作用。方法:应用常规方法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纵向、横向监测以及流动人口监测,对薄弱环节采取适当的巩固措施。结果:在55个县(市)的横向监测中,末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系于1993年,蚊媒监测已有12年未查见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87年的13.15%至1996年降为1.06%,与非流行区人群水平相似。5个县(市)6个纵向监测点连续10-17年的观察结果,检获的11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有10例均在1-10年内阴转,另1例至14年未阴转。蚊媒监测,2个马来丝虫病监测点均未查见幼丝虫,4个班氏丝虫病监测点于第1-3年查见幼丝虫,其自然感染率为0.38%-1.98%,第4年以后均为阴性。结论: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逐年减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24日,我市3名民工因食用蛤蜊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事件,本次中毒事件中,共同进食者3人,3人全部发病,其中1人死亡;1人病情严重,生命垂危,经医务人员紧急抢救5d后恢复;1人病情轻微,1d后恢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湖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免疫新程序的建立及效果初析湖南省卫生防疫站李光密,李庆俊,白晓蓉,刘达新,易映群,伍孝敬1968年以来,我国大规模地生产,使用地鼠肾细胞培养流行性乙型脑炎(下称乙脑)灭活疫苗。免疫对象主要是流行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疫区来到流...  相似文献   
5.
我国钩端螺旋体病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5年本病列入法定传染病。1955~1993年全国累计报告2424057例,平均发病率为7.0834/10万,死亡24637例,平均病死率为1.02%。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省)均有本病报道。90年代初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相对稳定,常有局部爆发流行,并存在潜在流行因素。我国疫区分布广泛,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分布在北纬25°~35°,东经100°~120°之间,也是长江流域的一些省份。  相似文献   
6.
1986年4月至1987年10月,在湘西北慈利县以磷酸氯喹1.5g(基质)3d疗法治疗215例间日疟现症病人,随访1~1.5年,复发58例,复发率为27.0%。其中无症状的原虫复发仅7例,占复发病例的12.1%.春季和夏秋季病例的复发率分别为36.2和23.6%,无显著性差异((P>0.05)。4、5月份病例,从收治到首次复发的潜隐期全短,分别为60.8d和63.5d。8、9月份病例的全长,分别为292.4和297.5d。而6、7月份的病例,潜隐期则有长有短,其中6月份的以短(63.7d)为主,占72.7%,7月份的以长(285.4d)为主,占75.0%。并结合我国温带地区间日疟潜伏期等有关问题和防治措施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抗疟药包装对疟疾病人治疗效果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疟药包装对间日疟病人治疗依从的影响。方法 应用前瞻性队列设计的干预研究,阐明改进抗疟药包装和增加用法说明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将符合观察条件的间日疟病人随机分配入两组队列之一。对照组接受普通纸包或纸袋的包装,将氯喹3 天和伯喹8 天疗法的全疗程药分别包成1 包1 次分发,无详细用法说明;实验组接受起泡包装的氯喹和伯喹各1盒,在起泡包装背面标示药名和剂量,并配相应小盒,小盒背面标示简明易懂的说明,小盒内插入详细说明书。治毕后第9 天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疟原虫和测定尿中氯喹的水平。结果 实验组治疗依从率为96.89% (156/161);对照组治疗依从率为83.44% (136/163),两组之间依从率有非常显著差别(P< 0.01)。对照组未达到足量治疗主要原因为药片丢失和碎裂,占59.26% (16/27)。结论 铝箔起泡包装治疗依从率比普通纸包或纸袋高,且分发简便,节省时间和具有保护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项成果是在卫生部领导下 ,经 40多年几代人努力完成。以淋巴丝虫病 (以下称丝虫病 )病原生物学特性为基础 ,通过对丝虫病传播动力学和传播阈值的研究 ,首先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 ;首次阐明防治后期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在丝虫病传播上已无实际意义 ;首次提出我国丝虫病阻断传播指征 ,并据以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技术措施。1 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丝虫病防治策略2 0世纪 6 0年代初 ,在对我国丝虫病进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丝虫病与其他虫媒传染病如疟疾等的病原生物学特点的不同 ,提出防治丝虫病应采…  相似文献   
9.
鼠类是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对鼠类携带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进行调查,这对钩体病疫情监测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实施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于1972~83年在钩体病稻田型流行区——湖南省桃源县进行了有关调查。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七十年代末开展间日疟原虫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以来,发现我国温带和热带地区的间日疟,在疟原虫出现前期、潜伏期、引起病人发热的原虫阈值、复发类型和临床严重程度等方面似有一定差异,故有必要建立虫库,以便今后进行深入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