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有螺洲滩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各环境因素的差别, 探究洲滩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 方 法 法 选取东洞庭湖地理位置较近的有螺洲滩 (君山公园) 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 (钱粮湖) 各1块, 20 m × 20 m网格设置检测 点, 对各检测点进行钉螺调查和钉螺死活鉴定, 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和温度。结果 结果 钱粮湖钉螺自然 消亡洲滩的高程、 土壤pH和温度均小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 (P < 0.01); 君山公园有螺洲滩不同活螺密度的高程、 土壤水分 含量、 pH和温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其中无螺组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和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为 1 ~ 12只/0.1 m2 的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余4组 (P < 0.01), 其高程也低于活螺密度为25 ~ 39只/0.1 m2 和> 39只/0.1 m2 的滩 地 (P < 0.01), 无螺组的土壤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1 ~ 12只/0.1 m2 的土壤温度低于25 ~ 39只/0.1 m2 的 温度 (P < 0.05); 有螺洲滩不同死螺密度组的水分含量和高程差异没有意义 (P > 0.05), 但土壤pH和温度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的土壤pH高于死亡2只、 3只和3只以上的组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土壤温度高于其余有钉螺 死亡组 (P < 0.05)。结论 结论 在东洞庭湖, 洲滩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值和温度可能是影响钉螺分布的因素, 而高程、 土壤 pH和温度则可能是影响钉螺自然消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评价基于垸尺度的实施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为主综合措施的效果。方法 方法 以 “垸” 为单位收集安乡县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等数据, 采用趋势 χ2 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安保垸累计淘汰牛2 606头, 干预后第5年, 人群感染率由干预前的8.04%降至0.70%, 垸外钉螺感染率由0.56%降至0.05%; 安澧垸累计淘汰牛535头, 干预后第3年, 人群感染率由干预前的5.87%降至1.09%, 垸外钉螺感染率由0.17%降至0.07%; 安造垸累计淘汰牛62头, 干预后第2年, 人群感染率由干预前的2.67%降至0.39%, 垸外钉螺感染率由1.12%降至0; 安昌垸未淘汰牛, 人群感染率由干预前的1.76%降至 1.23%。结论 结论 以淘汰牛为主的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综合措施能较大幅度降低疫区人群和钉螺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空间回归模型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GPS )、遥感系统(RS)即3S体系的发展,空间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而科研人员也更容易从网络上获得信息[1]。据统计80%的流行病学资料具有空间属性[2],且有空间自相关性质,采用传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并不符合其对数据独立性的要求,但空间回归模型不要求数据独立,可以利用数据的空间属性。在用于传染病分析时,可考虑疾病的聚集性和扩散性,并可说明各因素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峡建坝前后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淹天数的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选取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钱粮湖)和有螺洲滩(君山公园)各1块,以20 m×20 m机械布点,对各检测点进行螺情调查,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以及收集相应水文站的水位数据,计算各自水淹天数。结果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历年水淹天数均多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P0.01);对于钱粮湖洲滩,钉螺自然消亡前与消亡后至建坝前水淹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亡前、消亡后至建坝前的水淹天数均多于建坝后(P10.05,P20.01);三峡建坝前,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淹天数多于建坝后(P0.05),君山公园有螺洲滩水淹天数也多于建坝后(P0.01);君山公园洲滩钉螺密度同水淹天数未见明显的相关(rs=0.008,P0.05),所有有螺框检测点水淹天数的95%参考值范围为76~251 d。结论在东洞庭湖,水淹时间的长短和三峡大坝的建立运行可能不是钉螺自然消亡的直接原因,而后者有可能改变钉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探索钉螺消亡的可能原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8月对钱粮湖、建新、君山公园地区进行水体单壳类软体动物调食,对样本进行分类鉴定后,对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现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所收集样奉初步鉴定为腹足纲3科6种:圆口螺科包括湖北钉螺,豆螺科包括纹沼螺、长角涵螺、中华沼螺、赤豆螺,椎实螺科1种未鉴定到种,暂定为萝卜螺。君山公园外洲水体共采集到单壳类软体动物4553只,其中钉螺1264只;建新未采集到钉螺,其余单壳类软体动物共计336只;而钱粮湖仅采集到7只长角涵螺、2只中华沼螺和1只纹沼螺。3个现场螺类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225,P〈0.01)。钱粮湖地区、建新地区及稽山公园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028、0.7186及0.6788,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215、1.4313及1.1999。结论钱粮湖地区钉螺消亡的同时,其他种类单壳类软体动物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已十分稀少,两者原因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观察黑色地膜覆盖灭螺及其与氯硝柳胺联合灭螺的近期效果。方法 方法 在安乡县选取一条钉螺密度较高、 钉螺分布比较均匀的沟渠, 依次设为薄膜组、 氯硝柳胺组和氯硝柳胺薄膜组进行试验。于试验开始前和开始后第1、 2、 3、 5、 7 d进行查螺, 鉴定钉螺死亡情况, 并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地膜覆盖后第1 d土表温度最高达到63.7 ℃, 40 ℃ 以上的温度维持了4.34 h, 第2 d薄膜下土表温度最高为52.3 ℃, 40 ℃以上的温度维持了4.96 h, 试验第4、 5 d薄膜下土表温 度都低于30 ℃, 第6 d薄膜下最高温度没有超过34 ℃。试验后第7 d, 薄膜组、 氯硝柳胺组和氯硝柳胺薄膜组土壤表层钉螺 死亡率分别为16.36%、 58.40%和53.57%; 薄膜组和氯硝柳胺薄膜组土壤下层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0.00%和40.00%, 氯硝柳 胺组第3 d后在土壤下层未查到钉螺; 薄膜组、 氯硝柳胺组和氯硝柳胺薄膜组袋装钉螺第7 d的死亡率分别为84.00%、 95.33%和95.33%。结论 结论 本次试验未观察到黑色地膜覆盖对钉螺有明显的近期灭螺效果, 也未观察到地膜覆盖对氯硝柳 胺灭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钉螺自然消长的变化情况,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 方 法 法 回顾性收集1988-2011年间钱粮湖地区垸外的查螺资料, 逐年比较螺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并对这些螺情指标进行相关 性分析。结果 结果 1988-2011年垸外洲滩每年查螺面积未变化, 均为433.2 hm2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 钉螺感染率变 化趋势不明显 (P > 0.05), 但钉螺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P < 0.05); 感染性钉螺密度与钉螺死亡率(R = 0.640, P < 0.05)、 钉螺 感染率 (R = 0.639, P < 0.05) 和活螺平均密度 (R = 0.646, P < 0.05) 呈正相关, 未发现其它螺情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 系; 1999年查螺仅发现7只钉螺, 其中1只活螺, 无感染性钉螺;2000-2011每年均未查到活螺。结论 结论 钱粮湖垸外洲滩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 1999年后钉螺数量骤减, 直至目前仍维持无螺状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