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右心房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比较低位房间隔起搏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对,心房激动时间和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共入选了50例,患者平均年龄(64.8±11.2)岁,随机分配到低位房间隔起搏组(n=25)和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n=25),通过比较植入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导线固定成功率、起搏参数、植入术并发症等评价低位右心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测定不同部位起搏时P波宽度,以评价起搏部位对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结果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结果比较,低位房间隔起搏组的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略有延长;低位房间隔起搏组的导线固定成功率低于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84% VS 100%),两组间的起搏参数、植入术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位房间隔起搏时心房激动时问明显短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140.5±23.0)ms VS(89.0±14.0)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它明显缩短左、有心房激动时间,使心房的除极趋于同步化。但低位房间隔起搏的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熟练掌握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技术的人员方可实施。  相似文献   
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的起搏治疗几乎占所有起搏人群的三分之一.VVI起搏模式虽可改善如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但其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及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等的远期并发症,似乎没有改善病窦综合征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为0.15%~2.3%,其中6%~15%的房颤为“特发性“,多起源于肺静脉的异位激动.通过导管消融的方法隔离肺静脉与心房间的电连接能达到预防房颤的发生.作者自2003年2月~2004年3月对部分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PAF)采用环状电极(Lasso导管)标测指导下行肺静脉消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由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大量的浆膜腔积液(如胸腔、心包腔、腹腔 ) ,这些腔内的大量积液造成对重要脏器和血管的压迫 ,从而导致心衰进一步恶化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本文对 15例患者采用浆膜腔内置入心导管法间断引流浆膜腔积液 ,明显改善了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心衰症状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美国产专用于心包引流的“mansfield”心包引流管 (长度为 35cm ,F8) ,也可用普通的F8猪尾巴导管 ,18号Seldinger静脉穿刺针和扩张管 ,静脉切开包一个 ,三通开关一只。1 2 方法 按照内科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移除感染起搏装置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相关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起搏电学参数(阈值、R波振幅、阻抗)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入选10...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比托拉塞米和呋塞米的利尿作用,探讨托拉塞米在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短期应用价值.方法 45例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成2组,托拉塞米组给予托拉塞米,呋塞米组给予呋塞米,治疗7 d,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尿量、体重、血电解质水平及心功能的分级.结果 治疗后24 h,托拉塞米组的尿量明显增加,日尿量(2 158±825.3) ml,多于呋塞米组(1 892±768.5) ml(P<0.05).治疗7 d后,2组体重均明显下降,临床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体重及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短期应用托拉塞米疗效肯定,利尿作用更强,可迅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方法:35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其中17例行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RVS组),18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比较研究不同起搏部位的右心室电极在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电压阈值、阻抗、感知的差异,以及手术中右心室电极到位后所需的X线曝光时间的差异。并且通过超声心动图比较两组在术后3个月心功能参数的差异。结果:17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地进行了右心室间隔部(RVS)的电极固定,未发生并发症;18例患者使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RVA)的电极植入,发生1例电极脱位,重新植入后随访3月起搏功能正常。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时心室电极的电压阈值、阻抗和感知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术中电极到位的X线曝光时间也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常规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同样安全,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8.
观察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不同时间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R波总和(ΣR)、Q波总和(ΣQ)与QRS积分值变化,发现AMI溶栓后的QRS演变,QRS积分值增加于胸痛发生后9h完成,以后稳定,再通组较未再通组变化更快。故可以运用QRS积分法作为早期评估梗死面积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代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并分析其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研究纳入2017年2月至2021年10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术中冷冻消融参数、手术并发症和随访结果。手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12个月进行规律的门诊及电话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复发定义为术后3个月以后常规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持续时间≥30 s的房颤、房扑、房速。结果:总共204例患者被纳入分析,年龄为(61.27±10.25)岁,中位病程为15(3,60)个月,其中110(53.9%)例为男性患者,共10(4.9%)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术中累计消融833根肺静脉,每根肺静脉平均消融(1.89±0.31)次,平均消融时间为(277.34±38.94) s,平均最低温度为(-48.19±3.95)℃。总计135(66.2%)例患者在冷冻过程中监测到肺静脉隔离时间(TTI),平均TTI时间为(35.41±13.00) s。在中位随访...  相似文献   
10.
VVI型起搏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因其植入方便、价格低廉、能挽救病人生命等而众所周知,但这种非生理性起搏模式引起的并发症,包括起搏器综合征、心功能恶化、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等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对这些并发症的处理,临床上多采用对症治疗或更换为生理性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