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7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症状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5所高校的9 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伤行为问卷等。  结果  9 638名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22.94%(2 211名),男生(24.51%)高于女生(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P < 0.05);抑郁检出率为28.57%(2 754名),焦虑检出率为11.11%(1 071名)。抑郁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33.48%,高于非抑郁组(1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22,P < 0.01);焦虑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8.74%,高于非焦虑组(1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6,P < 0.01)。抑郁、焦虑均与自伤行为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后,抑郁(OR=1.48)及焦虑(OR=2.84)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抑郁和焦虑检出率不容乐观,且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某高校首批返校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及行为表现,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某高校首批返校的2 702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返校后学校适应情况及相应行为表现等。  结果  男生对宿舍环境卫生满意度评分高于女生(t=10.28,P < 0.01),对学校安保和后勤保障满意度评分低于女生(t=2.26,P=0.02),农村大学生对学校封闭管理制度评分高于城市大学生(t=2.82,P=0.01),非独生子女在安保后勤、防疫工作、学校对防疫的重视度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独生子女(P均 < 0.05)。若调查对象自身出现COVID-19疑似症状,选择立即就医的比例(68.1%)低于他人出现症状劝其就诊的比例(81.3%)(χ2=223.88,P < 0.01)。若调查对象自身出现COVID-19疑似症状,选择报告辅导员的比例(79.5%)低于他人出现症状劝其上报的比例(88.7%)(χ2=97.49,P < 0.01)。2 671名(98.9%)大学生能坚持每天戴口罩,2 457名(90.9%)大学生选择改善饮食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结论  首批返校大学生对学校各方面满意度较高,能够采取积极措施适应返校生活、做好自我防护,但仍需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丧偶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以安徽省皖南皖北农村丧偶老人为对象,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及自编的调查表进行调查,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非丧偶老人与丧偶老人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9,5.817,6.843,6.432,7.423;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对社区环境是否满意、是否空巢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非丧偶老人明显高于丧偶老人。对社区环境不满意及是否空巢是影响丧偶老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青少年被忽视的现况,并探讨青少年被忽视的影响因素,为减少青少年忽视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方便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嘉兴市4所中学和芜湖市3所中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和忽视情况等。结果被调查的6347名中学生中,共有2296人曾被忽视,忽视发生率为36.2%,其中嘉兴市36.0%和芜湖市36.3%,独生子女35.1%和非独生子女3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忽视率45.1%高于女生27.5%(P<0.01);不同年级忽视率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三年级最高(46.3%),初一年级最低(26.4%),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忽视率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χ2趋势=73.929,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母亲文化程度高、成绩好是青少年忽视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年级高、与父母关系差是忽视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忽视现象普遍存在,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应开展防治青少年忽视的健康教育,成立防治、监测青少年忽视的相关机构,健全防治儿童青少年忽视的相关法律,进而预防忽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统计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完整地包含在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验设计,即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以及所需的样本量等;第二阶段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第三阶段是对结果的解释以及报告[1]。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人为地对受试对象(包括人或动物)设置干预措施,控制非干预措施的影响,总结干预因素的效果。本文将结合中医药研究领域实际案例,从分析实验设计中统计学的误用出发,探讨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学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农村居民和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试图通过中学生对农村居民进行艾滋病知识的辐射式传播,以致全民了解艾滋病,正视艾滋病。方法:选取安徽省南部某县农村居民897人,中学生76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仅达到50%左右,而中学生知晓率高达70%以上;但两组人群在“蚊虫叮咬”、“共用剃须刀”是否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均较低;90%以上的农村居民和中学生都认为艾滋病离他们很遥远;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无论一定程度上的接触如共乘交通工具、共用劳动工具等,还是较为密切的接触如共同进餐、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处购置食物或用品等,均表现为农村居民的歧视现象明显高于中学生。结论:中学生作为预防艾滋病知识传播的纽带,可能是一种投入低、收效好的方法,更适合农村居民这一特殊群体,以致提高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减少或消除歧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高中毕业生对艾滋病问题的知识和态度,探索适合农村青少年预防控制艾滋病和减少歧视的教育措施。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县高三学生76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三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达到76.92%,但共用剃须刀传播艾滋病和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且女生明显低于男生。高三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为广播电视、学校教师和报刊杂志。只有9.3%的人感觉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90%以上的人认为值得同情,大多数人能容忍和艾滋病病人/感染者进行一般性接触,但对于和艾滋病人较为密切的接触则显示出较高的不可接受性,且女生尤为明显。结论农村中学应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和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以提高艾滋病的知晓率,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从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高中毕业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情况,探索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歧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安徽省郎溪县高中毕业班学生76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三男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女生(z=4.25,P<0.01),但男、女生有关艾滋病歧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游泳、洗澡是否传播艾滋病”知识与艾滋病歧视中躲避表现有关;“通过面对面谈话是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和“是否觉得处于艾滋病危险中”的感觉与艾滋病歧视中指责表现有关;“通过游泳、洗澡是否可传播艾滋病”、“是否通过共用毛巾、衣物传播艾滋病”和“是否通过怀孕期间母婴传播”等知晓率与艾滋病歧视中社会拒绝表现有关;“是否通过握手传播艾滋病”、“是否通过共餐传播艾滋病”和“是否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艾滋病”等知晓率与艾滋病歧视中羞耻表现有关。结论加强对艾滋病流行区农村中学生教育,消除艾滋病认识的误区,可能减少对艾滋病的歧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家庭成员关系与大学生攻击性的相关性,为改善大学生攻击性提供措施和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芜湖市某高校9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和中文版Buss和Perry攻击问卷。大学生攻击性得分与家庭成员关系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校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学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家庭成员关系与大学生攻击性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大学生攻击性总分为(56.61±19.68)分,身体攻击性(12.95±4.92)分,言语攻击性(9.69±3.68)分,愤怒(11.65±4.66)分,敌意(13.59±5.04)分,指向自我的攻击性(8.73±3.78)分。各家庭成员和睦程度越低大学生攻击性得分越高。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性各因子和攻击总分与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与其他家人关系均呈正相关(P<0.01)。校正性别、吸烟、饮酒、年级和家庭类型因素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关系、与母亲关系、与其他家人关系和睦程度下降,大学生攻击性总分仍增高(P<0.05)。结论:家庭成员关系与大学生攻击性存在相关性,和睦的家庭成员关系有利于降低大学生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