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孕20 ~ 32周,HBeAg阳性、HBV DNA> 1.0× 107拷贝/ml孕妇,按患者意愿分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予替比夫定600 mg/d口服抗病毒治疗直至产后4周或产后继续服用,对照组患者不用抗病毒药物,肝功能异常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两组婴儿产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12h内、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及0、1、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 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 结果 共纳入220例孕妇,其中替比夫定组120例,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均在美国抗逆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注册.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HBeAg、ALT水平下降明显.替比夫定组HBV DNA定量于治疗2周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至分娩前替比夫定抗病毒孕妇有37例HBV DNA定量转阴,转阴率达31% (37/120),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随访至7月龄,替比夫定组婴儿HBV宫内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8% (P=0.002).替比夫定组无一例母儿因不良反应或先天性畸形失访.8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于产后4周停药,随访至产后28周无一例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两组孕妇产后出血、不良妊娠、剖宫产率及新生儿胎龄、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eAg阳性、HBV DNA高滴度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 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治疗后阻断HBV宫内感染及胎盘HBV感染的效果。方法 38例HBeAg阳性、HBV DNA>7.00 log10拷贝/ml孕妇分为2组:替比夫定组18例,自妊娠(28±2)周行替比夫定600 mg/d阻断治疗至产后1个月;对照组20例,未予替比夫定治疗;新生儿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ELISA法定量检测孕妇和新生儿乙肝两对半,PCR方法定量检测外周血及胎盘组织HBV DNA。结果替比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血清HBV DNA显著下降至(3.87±1.12)log10拷贝/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2±0.53)log10拷贝/ml(P<0.01)。替比夫定组胎盘组织HBV DNA为(4.35±0.56)log10拷贝/ml,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6±0.40)log10拷贝/ml(P<0.01)。结论妊娠晚期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母亲外周血HBV DNA,阻断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mRNA在HBV感染胎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临床上选取HBsAg(+)且HBV DNA(1~3)×108copies*ml-1孕妇6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其胎盘上HBsAg、HBcAg,根据HBsAg和(或)HBcAg是否表达分为胎盘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应用ELISA及RT-PCR方法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IL-6水平及分娩时胎盘IL-6 mRNA表达.结果: 胎盘感染组42例,非感染组18例.胎盘感染组宫内感染率15/42(35.7%),非感染组宫内感染率1/18(5.56%),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38,P<0.05).胎盘感染组胎盘局部IL-6 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胎盘感染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胎盘局部IL-6表达与胎盘HBV感染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对婴儿联合免疫应答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产前检查及分娩HBeAg阳性孕妇及所生婴儿128对作为研究组,HBeAg阴性孕妇及所生婴儿88对为对照组,两组婴儿在出生即刻及15 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U,并按常规0?1?6月龄方案分别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20 μg?所有婴儿于出生后未免疫预防前及1?7?12月龄采集静脉血,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观察婴儿血清HBeAg情况?联合免疫失败率及免疫应答反应?结果:① HBeAg阳性孕妇的婴儿出生时HBeAg阳性率95.31%;HBeAg阴性孕妇的婴儿出生时HBeAg均为阴性?②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的婴儿进行联合免疫接种后在7月龄时免疫失败率分别为6.25%?0%(P < 0.01)?③HBeAg阳性孕妇免疫失败8例婴儿出生直至12月龄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均阴性,12月龄时HBeAg明显高于出生时?④ HBeAg阳性孕妇非免疫失败婴儿12月龄HBeAg均转阴;7?12月龄时婴儿HBsAb滴度分别为(717.38 ± 338.43) mU/ml?(476.46 ± 322.27) mU/ml,与HBeAg阴性母亲的婴儿7?12月龄时HBsAb滴度(747.26 ± 343.23) mU/ml?(532.31 ± 341.61) mU/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母亲HBeAg阳性是联合免疫失败的高危因素,婴儿体内母源性HBeAg不影响婴儿免疫应答中HBsAb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发现为慢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后母婴阻断的效果,及其新生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补体的变化。方法:选取40例HBsAg阳性孕妇,HBV-DNA载量≥1×106 U/mL,自愿在24~28周服用替比夫定为服药组,另选取40例孕期没有服用替比夫定的HBsAg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出生即刻抽取外周血检测HBV-DNA、T细胞亚群及补体。比较两组新生儿母婴阻断效果及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补体的变化。结果:服药组新生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补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新生儿阻断成功率100.0%,对照组阻断失败率7.5%。但是两组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结论:HbsAg阳性孕妇服用替比夫定对其新生儿T细胞亚群及补体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妊娠合并梅毒192例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滴度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经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 PPA )筛查 ,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共192例孕母分娩前外周血检测RPR滴度 ,分析妊娠不良结局 ,比较孕期抗梅毒治疗组(162例)与未治疗组(30例)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 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 ,畸形、死胎、早产、先天性梅毒及新生儿死亡的风险升高.孕母RPR滴度≥1:8时早产、新生儿畸形和先天性梅毒发生率高于RPR滴度≤1:4者(P<0 .05).未治疗组新生儿畸形、先天性梅毒和死胎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 .05).结论 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 ,妊娠不良结局风险升高;抗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2腺苷蛋氨酸对重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69例重度ICP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用S2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两组皮肤瘙痒症状、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CG和围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TB、ALT、CG,分别由治疗前的(18.45±20.14)μmol/L、(166.40±166.59)U/L、(42.33±23.93)mg/L,下降为治疗后的(11.62±8.86)μmol/L、(47.78±39.47)U/L、(16.13±10.63)mg/L(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ALT、CG值明显降低于对照组(95.50±97.89)U/L,(32.66±28.65)mg/L(P<0.05);治疗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2腺苷蛋氨酸对ICP疗效可靠,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HBV DNA高载量孕妇妊娠后期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母婴结局.方法 选择HBV DNA>1×106拷贝/ml且于妊娠20 ~ 34周口服拉米夫定孕妇164例,选择同期未治疗孕妇92例为对照组.所有婴儿出生后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至7月龄.统计两组孕妇治疗前及分娩前HBV DNA水平、HBV标志物、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及婴儿出生时、1月龄、7月龄的HBV标志物,比较分析拉米夫定治疗的HBV母婴传播率、治疗应答率、肝功能复常率、不良反应、妊娠合并症及婴儿畸形、发育情况.计量资料数据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者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 拉米夫定组160例孕妇分娩前HBV DNA下降对数值>2log10拷贝/ml,治疗应答率达97.56%(160/164);分娩前拉米夫定组的HBV DNA水平为(3.72±1.78)log10拷贝/ml,明显低于对照组[(7.83±0.67) log10拷贝/ml],t=-22.359,P<0.01.拉米夫定组分娩前肝功能复常率为90.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88%(x2=13.349,P<0.01);HBeAg滴度为(957.73±458.42)S/CO,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96.35±383.14) S/CO,t=-5.410,P<0.01.出生时,拉米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HBV母婴垂直传播率分别为15.24% (25/164)和30.43% (28/92);随访至7月龄,两组婴儿母婴垂直传播率分别为0和8.7% (8/92),x2=14.721,P< 0.01.拉米夫定组无一例患者因不能耐受拉米夫定而中途退出,也无一例婴儿发生先天畸形.两组在产后出血、孕龄、婴儿性别比、婴儿体质量及apgar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后期口服拉米夫定能明显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率,促进孕妇肝功能复常,且近期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孕产妇的妊娠结局,为完善HIV感染母婴阻断措施并消除HI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41例HIV感染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妊娠结局、孕产期阻断措施、母婴并发症及母婴阻断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1例(26.83%)HIV感染孕妇选择终止妊娠。30例(73.17%)选择继续妊娠至分娩,对其进行HIV母婴阻断干预,尽早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其中21例(70.00%)服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9例(30.00%)服用AZT+3TC+依非韦伦(EFV);28例(93.33%)行剖宫产,2例(6.67%)经阴道分娩。孕产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出生活产婴儿30例,新生儿体重1 790~3 600(2 876.00±556.71) g,出生后Apgar评分9~10分28例,7~9分2例。阻断儿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予人工喂养,其中19例(63.33%)服AZT,11例(36.67%)服奈韦拉平。婴儿随访率100%,≥18月龄30例,早期诊断检测率为100%,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