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梁培培  俞风  丁振兴 《安徽医学》2020,41(10):1192-1195
目的 探究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感染科及重症监护病房,诊断为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230例。根据是否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106例)和非MODS组(12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并发MODS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绘制ROC曲线分析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前白蛋白(PAB)、纤维蛋白原(FIB)对患者并发MODS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风湿免疫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及NLR为患者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AB、FIB是其保护因素。NLR、PAB、FIB预测患者并发MOD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0.831、0.876,截断点分别为14.63、60.43 g/L、1.20 g/L。结论 糖尿病、风湿免疫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及NLR为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PAB、FIB为其保护因素;NLR预测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并发MODS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梁培培  俞风  丁振兴 《安徽医药》2020,41(10):1192-1195
目的 探究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感染科及重症监护病房,诊断为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230例。根据是否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106例)和非MODS组(12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并发MODS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绘制ROC曲线分析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前白蛋白(PAB)、纤维蛋白原(FIB)对患者并发MODS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风湿免疫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及NLR为患者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AB、FIB是其保护因素。NLR、PAB、FIB预测患者并发MOD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0.831、0.876,截断点分别为14.63、60.43 g/L、1.20 g/L。结论 糖尿病、风湿免疫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及NLR为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PAB、FIB为其保护因素;NLR预测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并发MODS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及探讨维生素D补充对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影响.方法 378例婴幼儿按月龄分为A组(0-6个月,142例)、B组(7-12个月,168例)和C组(13-36个月,68例).其中,部分婴幼儿近3个月口服不同剂量维生素D 250 IU/d(D组,46例)、300 IU/d(E组,82例)和500 IU/d(F组,171例),79例未补充维生素D(G组).采集婴幼儿指尖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计算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结果 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21.16%(80/378).B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A、C组[(72.0±23.2)nmol/L vs.(67.0±24.8)、(55.9±12.4)nmol/L](P<0.05),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低于A、C组(13.10% vs.21.83%、39.71%) (P<0.05).D、E、F组血清25-(OH)D水平均高于G组[(63.6±16.9)、(69.9±20.1)、(71.5±27.8)nmol/L vs.(57.2±11.9) nmol/L] (P<0.05),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均低于G组[26.09%、21.95%、13.45% vs.34.18%](P<0.05);D、E组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于F组(P<0.05).结论 婴幼儿维生素D普遍缺乏,建议补充维生素D500 IU/d,0-6个月和13-36个月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病症,如不及时救治短时间内可致患者死亡.随着建立在大量临床干预研究及新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更新,自主循环恢复(ROSC)比率大幅度提高,但目前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仍然很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为心脏骤停患者ROSC后较长时间严重的全身缺血-再灌注综合征,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异常、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持续的致病因素.目前,对PCAS的处理已成为改善心脏骤停生存链的重要一环,逐渐为广大临床医务人员所重视.对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最迫切治疗是优化全身血液灌注,维持各器官系统功能.对疑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维持适当通气并保证动脉氧饱和度在94%~96%.临床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唯一临床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技术,对PCAS后昏迷患者应尽早实施.对高血糖的PCAS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对于行机械通气及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给予镇静剂可以降低氧耗并加快低温诱导.关于神经保护药物及激素应用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梁培培  俞风 《安徽医学》2021,42(2):139-143
目的 探讨qSOFA、CURB-65评分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门诊收住院的312例社区CAP患者。根据住院治疗结局,分为非死亡(n=262)与死亡组(n=50);根据2016年版中国成人CAP诊断与治疗指南中CAP诊断及分级标准,分为重症CAP组(n=109)与非重症CAP组(n=203)。以重症CAP和死亡作为不良预后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qSOFA、CURB-65评分对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并对qSOFA评分量表进行改良,优化预测效能。结果 qSOFA评分、CURB-65评分和Age-Lac-qSOFA评分预测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6、0.860和0.956,特异度分别为92.00%、97.04%和91.52%,灵敏度分别为49.80%、38.14%和83.45%。预测重症CAP的AUC分别为0.835、0.846和0.958,特异度分别为89.80%、83.24%和97.15%,灵敏度分别为58.14%、70.30%和79.89%。结论 CURB-65评分与qSOFA评分对急诊重症CAP及死亡预后预测价值相仿。优化调整后Age-Lac-qSOFA评分,提高了对重症CAP及死亡预后的预测效能,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者对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12~2013-02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院内心肺复苏成功(ROSC 20 min以上)的113例患者,并排除发病时未满18周岁、资料不完全、早期家属放弃抢救以及处于疾病终末期引起心脏骤停等病例.将入选的病例按复苏后是否出现早期心血管衰竭(ROSC后12 h之内收缩压小于80 mm Hg,需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或原有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20%)分为早期心血管衰竭组和非心血管衰竭组.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相关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入选病例113例,其中78例发生早期心血管衰竭(69.02%),死亡率87.18%,其余35例未发生心血管衰竭,死亡率为31.43%.本研究发现,未发生心血管衰竭组中有60%患者发病病因为心脏疾病.初始心律为非除颤心律(心脏停搏+无脉电活动)、抢救时间过长、复苏前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及血糖紊乱是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危险因素,且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患者入室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衰竭组(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过长及复苏前存在SIRS、血糖紊乱是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组研究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中有69.02%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死亡率较未发生心血管衰竭者明显增高,且入室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衰竭组;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过长、复苏前存在SIRS及血糖紊乱是成功复苏后早期出现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儿童腰椎穿刺术后腰痛的原因,探讨腰穿术后平卧时伸展双下肢对腰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1-01-2021-09-01泰安市妇幼保健院行诊断性腰椎穿刺术的2 238例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n=980)和干预组(n=1 258),比较穿刺针大小、穿刺次数、颅内压高低与腰痛发生的相关性。并对干预组患儿进行平卧时自由伸展双下肢,观察比较2组患儿腰痛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程度,数据处理采用SSPS 20.0,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干预组患儿腰痛发生率为6.4%(81/1 258),低于观察组患儿腰痛发生率10.3%(101/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1,P=0.002;2组腰穿术后腰痛出现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11,P=0.191;腰椎穿刺术后腰痛持续时间及腰椎穿刺术后腰痛程度,干预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242和13.906,均P<0.001。结论 腰椎穿刺术前适当降低颅内压可减少...  相似文献   
8.
梁培培  俞凤  张泓 《安徽医药》2015,(2):284-287
目的:探索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对早期病情评估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入住该院急诊重症监护室( EICU)成功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存活≥24 h)并排除发病时未满18周岁、资料不完全、早期家属放弃抢救以及处于疾病终末期引起心搏骤停等病例,共113例。于患者入院0时及24时行血降钙素原( PCT)及C反应蛋白( CRP)检测。根据APACHEⅡ评分(入院0 h及24 h)将入选患者分为低、中、高危三组,根据患者出院存活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根据三种感染定义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血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分析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早期血降钙素原水平与感染相关性。结果(1)血PCT24 h、PCT24 h-0 h及CRP24 h值均与APACHEⅡ评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8、0.85,而CRP0 h与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r=0.25,P>0.05)。(2)血PCT0 h、PCT24 h及PCT24 h-0 h均是死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687、0.94,最佳预警戒值分别为8.35、20.06、15.84μg· L-1,对死亡预后的敏感度分别为88.80%、70.02%、89.10%,特异度分别为80.20%、72.00%、95.25%。(3)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早期血PCT水平升高与感染无关。结论(1)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降钙素原( PCT)在入院时即开始升高,而C反应蛋白( CRP)升高较晚,且两者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可用于早期病情评估。(2)患者入院时PCT0 h升高大于8.35μg· L-1提示不良预后,病程24 h内持续升高,且PCT24 h-0 h >15.84μg· L-1对死亡预后预测效能最高。可作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死亡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