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马脑片缺氧缺糖模型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离体神经组织培养尤其是海马脑片培养,可以弥补在体动物实验方面的一些局限性,是现代神经科学工作者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实验证实,离体海马脑片缺氧缺糖培养模拟“脑缺血”,可以重现在体动物实验时海马各区对缺血敏感性不同的特点,所以许多学者利用海马脑片缺氧缺糖培养模型来研究缺血性脑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目前海马脑片缺氧缺糖模型的制备有多种.但各方法间存在着差异,本文对目前运用较多的浸没法、充N2法和三气缺氧培养箱法进行了比较,并将其中两种方法予以结合。以期为海马脑片缺氧缺糖模型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各区域NMDA受体亚单位NR1表达的变化和差异 ,探讨NR1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处理技术。 结果  1 在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早期 ,海马各区域NR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CA1区 ,下降趋势持续存在且不可逆 ,直至再灌流后第 7d ,NR1在该区域的染色强度降至对照组的 17% (P <0 0 5 )。CA3区及齿状回 ,NR1的表达下降是可逆的 ,再灌流后 72h ,齿状回的表达恢复正常 ,再灌后第 7d ,CA3区的表达也恢复到对照组的 96 % ,两组间染色强度无显著差异。 2 在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出现前的缺血再灌流的早期 ,NR1在CA1区、CA3区及齿状回表达下降的幅度不一致 ,再灌后 6h以前 ,CA1区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CA3区及齿状回 (P <0 0 5 ) ,再灌后 12h ,CA1区的下降幅度仍低于CA3区 (P <0 0 5 )。结论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 ,NR1在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表达下降的幅度和可逆性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是造成CA1区缺血敏感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组织培养和电镜等方法研究了KCI对体外培养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培养B6C3小鼠小脑组织髓鞘形成的关键期是10~14d,在10~12d时体外培养的小脑组织对KCI最为敏感;当培养液内KCI浓度达到30mmol/L时,即可完全抑制髓鞘形成。本文对钾离子引起体外培养中枢神经组织脱髓鞘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应用碘化丙院-双苯甲亚胺配伍逆行荧光双标记技术对豚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分支至股神经和腰背肌作了研究.结果发现股神经的运动纤维来源于同侧L1~5脊髓前角内侧核运动神经元和L4~5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腰背肌的运动纤维来源于同侧相应节段脊髓前角内侧核运动神经元.在L3~5脊髓前角内侧核运动神经元中,有碘化丙啶-双苯甲亚胺荧光双标记运动神经元,占内侧核全部标记运动神经元的18.8‰.结果提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分支分布至腰背肌和股神经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1993年Lin等从胶质细胞中纯化获得的一种新型神经营养因子,化学结构为糖蛋白。最初发现它具有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的功能,近来研究表明其功能远远不仅限于此,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它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对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kv2 1和kv4 2型钾离子通道在背根神经节的表达。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背根神经节内细胞膜钾离子kv2 1和kv4 2型通道的mRNA阳性神经结构的表达。结果 腰 3~ 5背根神经节内均有kv2 1和kv4 2mRN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 ,kv4 2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总面积明显多于kv2 1阳性神经元。结论 kv2 1和kv4 2型钾离子通道可能参与了背根神经节对外周传入信息的传递和调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丙戊酸盐(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在过去数十年应用于临床治疗癫痫和偏头痛。然而,母亲怀孕早期使用VPA将大大增加子代罹患孤独症群谱障碍的易感性。鉴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神经元增殖、分化、突起生长及凋亡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VPA在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用VPA处理原代培养神经元,以生理盐水处理为对照,运用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通路相关信号分子Wnt1,Wnt2,WIF-1,Dickkopf 1及效应分子β-catenin的表达变化,同时运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PA处理显著增加Wnt1及Wnt2的表达(P<0.05~0.01),而未增加WIF-1及Dickkopf 1的表达(P>0.05);VPA处理也导致Wnt/β-catenin通路活性上调,表现为神经元内β-catenin含量显著上升。此外,与对照组比较,VPA处理促进神经元生长,表现为神经元突起数目(P<0.05~0.01)及总长度显著增加(P<0.05~0.01);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能部分抑制VPA引起的Wnt/β-catenin通路活性上调及神经元生长。结论:VPA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生长,可能是VPA增加子代罹患孤独症群谱障碍易感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化法探讨下腰痛患者下肢或下腹部牵涉痛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4只Wistar大鼠分两组。Ⅰ组中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I)注入背肌,双苯甲亚胺(Bb)注入膀胱壁;Ⅱ组中将荧光素快蓝(Fb)注入背肌,维生素B2(NY)注入坐骨神经。此后在有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在腰部的后根神经节(DRG)中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腰部的DRG细胞周围突有分支投射到背肌和膀胱及背肌和坐骨神经;部分有分支投射的细胞含CGRP。结论:由下腰痛引起的下肢或下腹部牵涉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发生在DRG水平的轴突反射有关。  相似文献   
9.
已知Alzheimer病(AD)患者脑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树突棘与突触的退化,而树突棘与突触的正常发育及病理改变均与树突棘肌动蛋白结合蛋白drebrin和突触前成分内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为探讨drebrin和SYP的表达与AD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先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测了6、9、12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和同种野生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了其海马内drebrin和SY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9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内dreb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已有下降,其学习记忆能力也相应地降低,12月龄时二者下降明显;但作为突触前成分中的SYP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则较前二者的出现为迟。本结果提示,drebrin的表达下降在AD早期行为学改变的分子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SYP的表达下降则在drebrin下降之后参与AD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组织学与荧光逆行追踪法研究端侧缝合后的神经再生方式。方法 雌性SD大鼠,共24只,实验分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端端缝合组和端侧缝合组。3个月后,每组取2只,切取缝合口上下0.5cm的神经采用HE染色法进行缝合口形态学检查。另外6只大鼠,作为供体神经的胫神经用0.2%Diamidino Yellow,用作受体神经的腓总神经用0.2%True Blue进行逆行追踪。7~10d后经灌注取出大鼠L4~L6的DRG与相应的脊髓腰膨大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 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端侧缝合组缝合口近端有神经轴突经侧方长人缝合口远端。同时可以看到胫神经的束膜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神经逆行追踪法中双标细胞出现在端侧缝合组L4~L6DRG(L4,L5DRG为主)及相应的脊髓腰膨大的切片中;端端缝合组、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仅可见单标细胞。端侧缝合组DRG双标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脊髓内以大细胞为主。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的再生方式是侧枝芽生。再生纤维中既有感觉成分又有运动成分。感觉再生以痛觉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