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基于灰色关联法和结构变动度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住院费用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节省医疗费用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灰色关联法及结构变动度对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某地区620例ACI患者住院费用进行分析,计算研究对象3年间住院费用的结构变化及各单项费用与总费用间的关联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对象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药费、治疗费、检查费、化验费、材料费所占住院费结构比例较高分别为31.36%、20.81%、17.47%、8.38%、8.29%,且住院费用有所减少,药费、治疗费及检查费与研究对象住院费用变化关联度较高分别为1、0.821、0.801,P<0.05;且除材料费外所有住院费用均呈负向变动,药费对ACI住院费用结构变动贡献率最高;此外住院天数、年龄、使用抗菌药物及伴随疾病均为A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165、0.086、0.097、0.114。结论 基于灰色关联法和结构变动度分析发现,药费在住院费用占比较高,但其构成比逐年下降,ACI患者住院费用也呈逐年降低趋势,且住院天数、年龄、使用抗菌药物及伴随疾病均会影响患...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HBOT)烟雾病(MM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紫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6例MM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年龄、发病时长、血压、HBOT次数及压力、原发病情况、手术方式、入院及出院意识状态、肢体功能及有无不良脑血管病事件等。结果 入组患者平均年龄(45.2±15.2)岁,大多在发病1个月内来院治疗;大部分患者入院时血压波动于正常范围,少数患者血压有波动,经治疗后稳定;26例患者中,13例为缺血型MMD,13例为出血型MMD;26例患者中,21例行高压氧治疗20~60次,60次以上者5例;高压氧治疗压力以1.6 ATA或1.6/2.0 ATA为主。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束未见再出血及再次梗塞等脑血管事件发生。26例患者中,21例明显好转,4例好转,1例无变化。结论 儿童及成人缺血型、出血型MMD患者均可行高压氧治疗,尤其在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及血肿清除术等手术后,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未见再出血、再梗塞等不良脑血管病事件,提示安全性较高。在高压氧治疗前及过程中须控制患者的血压、颅内压等情况,可给予不同压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硫酸镁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硫酸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24 h尿蛋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245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同时根据患儿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37例)和无并发症组(208例),采用单因素方法 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儿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发生年龄在1~5岁占比82.86%;患儿入院病程在0~7天占比82.05%;患儿男女比例约为2:1;患儿临床表现咳嗽占比94.29%;引起发病的异物性质90.20%为植物性;异物长径在0~10 mm占比92.24%;异物位置为单侧支气管者占比94.29%;CT影像学特征:肺气肿占比55.51%、局限性阻塞占比48.57%、纵膈移位占比33.06%.患儿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1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均显示,年龄、病程、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热、异物长径是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龄、病程较长、异物较大以及出现发热和呼吸困难的患儿在术后易出现并发症,临床需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死亡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对临终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护士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实习护生作为即将进入临床的新生力量,其死亡观以及临终照护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护理质量[1]。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3月在本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护生120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116人;年龄19岁~24岁(22.0岁±1.2岁);有宗教信仰12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245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同时根据患儿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37例)和无并发症组(208例),采用单因素方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儿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发生年龄在1~5岁占比82.86%;患儿入院病程在0~7天占比82.05%;患儿男女比例约为2:1;患儿临床表现咳嗽占比94.29%;引起发病的异物性质90.20%为植物性;异物长径在0~10 mm占比92.24%;异物位置为单侧支气管者占比94.29%;CT影像学特征:肺气肿占比55.51%、局限性阻塞占比48.57%、纵膈移位占比33.06%。患儿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1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病程、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热、异物长径是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龄、病程较长、异物较大以及出现发热和呼吸困难的患儿在术后易出现并发症,临床需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