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皮肤病学   1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黄洗剂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诊断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硫酸镁湿敷,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银黄洗剂湿敷,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皮肤颜色、患肢肿胀、硬索结节及疼痛的评分)、相关实验室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以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32%,高于对照组的64.5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改善,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降低炎性反应方面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黄洗剂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降低炎性反应,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索R-ISS分期系统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5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412例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传统化疗和反应停或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化疗方案。根据ISS分期、细胞遗传学、LDH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R-ISS-Ⅰ期、R-ISS-Ⅱ期和R-ISS-Ⅲ期,比较3期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412例患者中,R-ISS-Ⅰ期76例,R-ISS-Ⅱ期259例,R-ISS-Ⅲ期77例,3期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是44、25和14个月(P=0.000),中位OS时间分别是未达到、54和25个月(P 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传统化疗组(P=0.042)、硼替佐米为基础化疗组(P=0.000)、以反应停为基础的化疗组(P=0.000)、移植组(P=0.034)、不同年龄分层组(≤65岁组P=0.000,66-75岁组P=0.001,≥76岁组P=0.000)、肾功能损害组(P=0.003)、髓外浸润组(P=0.000)中,不同R-ISS分期患者的OS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R-ISS分期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PFS和OS时间不同,R-ISS分期系统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5.
Spitz痣     
周念  夭志刚  舒虹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3,(11):645+643-644
<正>患儿男,6岁。主诉:右侧面部红色孤立结节6个月余。现病史:患儿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侧面部出现红色疣状丘疹,约绿豆大,无特殊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寻常疣,予冷冻治疗2次,无明显改善。后皮损逐渐增大,遂于2021年1月6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患儿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外用治疗中度风险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必要性。方法将入选的82例中度风险血管瘤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2例给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外敷,对照组30例给予生理盐水外用。每日早晚各使用1次,每月门诊复查,持续监测至患儿满1岁龄,最后用Achauer疗效评定法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Ⅳ级(优)8例,Ⅲ级(好)27例,Ⅱ级(中)11例,Ⅰ级(差)6例,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Ⅳ级(优)2例,Ⅲ级(好)3例,Ⅱ级(中)7例,Ⅰ级(差)18例,总有效率40.00%。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中度风险婴幼儿血管瘤应早期给予适当干预;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外用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不同深度婴幼儿会阴部位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至我科就诊的采用(585~1 064)nm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美国Cynergy公司)治疗的会阴部血管瘤患儿共22例。术前均行体表肿物超声检查,评估瘤体厚度及血流信号等,决定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22例患儿平均治疗次数为(5.00±2.15)次,总有效率为77.27%。其中,浅表组有效率为92.86%,治疗的平均次数为(4.71±2.43)次;深部组有效率为50.00%,治疗的平均次数为(5.5±1.58)次。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2例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水疱及浅表性瘢痕1例,色素减退斑6例,色素沉着斑2例。瘢痕以外的其余不良反应均在逐渐消退。结论 (585~1 064)nm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会阴部浅表血管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患儿及家长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8.
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组成细胞,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对临近细胞产生生物学影响。角质形成细胞旁分泌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本文从角质形成细胞旁分泌在瘢痕疙瘩生物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婴幼儿血管瘤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确诊为IH的婴幼儿患者994例,与994名同年龄同地区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由专业调查员对其父母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包括父母接触环境,职业,产前和围产期的特点)。数据采用SPSS 19. 0软件处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所有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向前LR,进入标准0.05,剔除标准0.10),检验水准a=0.05。结果对以上单因素回归分析选出的11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正相关危险因素7个,性别(OR=2.641,95%CI:2.147~3.249)、保胎药(OR=2.797,95%CI:2.172~3.602)、孕期病毒感染(OR=10.233,95%CI:2.521~41.536)、室内外环境有害暴露(OR=2.038,95%CI:1.426~2.911)、母亲职业有害暴露(OR=3.396,95%CI:1.886~6.115)、宫内窒息(OR=15.060,95%CI:6.215~36.489)、脐带绕颈(OR=4.067,95%CI:3.050~5.422)。负相关危险因素4个,足月(OR=0.507,95%CI:0.348~0.741)、高龄产妇(OR=0.233,95%CI:0.161~0.339)、头胎(OR=0.433,95%CI:0.346~0.542)、滋补品(OR=0.550,95%CI:0.391~0.772)。结论本研究发现IH发病和父母孕前和孕期部分环境因素相关(孕前和怀孕早期预防流产的孕激素治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念 《中国药业》2001,10(11):38-39
为更好地掌握Intenet,利用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进行各种药学信息的搜寻和获取,笔结合有关资料以及使用Internet的体会简要介绍了在Internet上收集药学资源的两种方式,即利用搜索引擎和直接进入药学站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