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采用权重配方法探讨腹腔镜手术病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诱导的优化配伍方案。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病人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1~55岁。诱导药物的低效量和足量分别确定为咪达唑仑0.02、0.06mg/kg,芬太尼2、6μg/kg,异丙酚0.5、1.5mg/kg。根据权重配方法,将病人随机分配至3种药物不同剂量组合的6个配伍组(n=10)。连续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各组依次静脉注射相应剂量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和罗库溴铵0.6mg/kg行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即刻、异丙酚注入后1、2min、插管即刻、插管后1、3、5、7min的BIS、MAP及HR。按权重配方法的剂量优化原则评判复合药效,分析各组份药的重要程度及相互作用的性质。结果以BIS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s、异丙酚1.0mg/kg配伍时,异丙酚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具有相加性作用;以MAP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5mg/kg配伍时,异丙酚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具有协同性作用,异丙酚与芬太尼具有相加性作用;以HR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0mg/kg配伍时,芬太尼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具有协同性作用。结论腹腔镜手术病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诱导在维持镇静方面为相加作用,在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方面为协同作用;优化配伍方案为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5mg/kg。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浓度地氟醚吸入麻醉对胸部肿瘤病人手术麻醉时血液动力学和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胸部肿瘤手术病人28例,ASA I-II级,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观察0.5,1.0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地氟醚对胸部肿瘤手术病人血液动力学和血浆VEGF水平的影响。结果: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病人SBP,DBP和MAP均呈显著下降,HR显著增快(均P<0.01),分别吸入0.5,1.0MAC地氟醚时,虽然SBP,DBP,MAP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但与麻醉诱导后相比,血压和HR无明显变化,肿瘤患者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水平;麻醉诱导后,血浆VEGF水平明显降低,吸入地氟醚后,血浆VEGF水平进一步降低,随地氟醚吸入浓度的增加,血浆VEGF水平降低更明显。结论:低浓度地氟醚吸入对胸部手术病人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能降低胸部肿瘤病人血浆VEGF水平,这对降低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风险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阶梯式镇痛模式用于产妇硬膜外脉冲注入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9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80例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L组和C组两组,每组各40例.L组产妇宫口小于3 cm时给予0.075%罗哌卡因联合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大于3 cm时给予0.125%罗哌卡因联合0.5μg/...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布托啡诺和生理盐水3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于术毕伤口疼痛时,分别静注氯诺昔康8mg、布托啡诺1mg和生理盐水2mL,观察并记录各组注药后1、6、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镇静评分、舒适评分、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氯诺昔康、布托啡诺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镇静评分、舒适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镇痛期间生命体征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诺昔康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注药后1h布托啡诺组头晕和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氯诺昔康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对LC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下6%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骨科手术患者内环境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骨科手术患者28例,随机均分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组(AHH组)和对照组(C组)。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AHH组硬膜外阻滞起效后开始血液稀释,快速输入6%羟乙基淀粉130/0.420ml/kg,速率50ml/min;C组常规输液。术中连续监测MAP、HR、SpO2、CVP、ECG和PETCO2。分别于稀释前即刻(T0)、稀释后5min(T1)、120min(T2)采取桡动脉血进行电解质、乳酸(Lac)、血糖(BG)、尿素氮(BUN)、Hct及Hb测定,计算血浆渗透浓度(Posm)。结果AHH组Hct及Hb血液稀释后下降约20%。与C组相比,AHH组患者的MAP、HR较平稳,术中输液量、尿量增多。与T0相比,AHH组T1时CVP升高,T2时pH值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BG在T2时增高,且C组高于AHH组(P<0.05)。两组各时点血电解质、Lac、BUN、HCO3-、BE、Posm等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下6%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分娩痛虽然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分娩过程中伴随着宫缩产生的疼痛以及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产妇机体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产程的延长、胎儿宫内窘迫等。我国产妇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并畸形升高的一方面原因就是产妇对分娩时疼痛的恐惧[1]。这种畸形上升趋势的剖宫产率不仅没有使产妇与新生儿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反而使剖宫产妇与新生儿伤亡及发生术后并发症危险性的趋势回升[2,3]。分娩镇痛在产妇中合理地应用与实施,可一定程度使剖宫产率降低,扭转这种畸形趋势[4]。同时,规范合理的分娩镇痛对新生儿Apgar 评分无影响,还可降低疼痛所引起的应激及一定程度地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并发症和提高产妇满意程度[5]。因此推广实施分娩镇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不同腹腔镜手术CO2气腹建立时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6例,ASAⅠ或Ⅱ级,其中胆囊切除术22例(LC组),妇科腹腔镜手术24例(LG组)。腹腔充CO2气体,维持腹内压11~13mmHg。所有患者分别于入室后(基础状态,T0)、CO2气腹后即刻(T1)、气腹达11~13mmHg后5min(T2)、10min(T3)、30min(T4)及术毕放气后5min(T5)各时点测量并记录HRV中的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标化的低频功率(LFnu)、标化的高频功率(HFnu)、LF/HF的比值。采用频域分析法,得出心率功率谱图。HRV总功率(TP)频段范围是0~0.5Hz,其中LF0.03~0.15Hz,HF0.15~0.35Hz。结果与T0时比较,T2~T5时LC组LF、LFnu及LF/HF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HF、HFnu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G组HF、HFnu值明显下降(P<0.05或P<0.01),LF/HF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LF、LFnu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C组比较,T2~T5时LG组LF、LFnu、HF及HFnn值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两种腹腔镜手术CO2气腹后LF/HF显著升高,交感/副交感自主神经张力失衡,表明CO2气腹后两种腹腔镜手术均能使心交感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基于定量测试的临床分型((MGFA分型)及定量评分(QMG评分)对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价值。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确诊为MG行胸骨正中切口胸腺切除手术的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情况分为正常拔管组(47例)和延迟拔管组(14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术前MGFA临床分型、QMG评分、肝肾功能、电解质、术前新斯的明及强的松用量等情况。绘制术前MGFA分型及QMG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QMG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同时对MGFA分型及QMG评分预测术后延迟拔管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延迟拔管组(14例)在术毕麻醉苏醒后需呼吸支持或拔管后48h内再次插管,延迟拔管率为22.95%。MGFA分型、QMG评分预测术后延迟拔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3、0.866,以QMG评分8.5为阈值,预测延迟拔管的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7.2%,而MGFA分型预测的灵敏度为78.5%,特异度为63.8%。结论术前MGFA分型、QMG评分可作为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ICU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6月我院ICU收治的年满18周岁,ICU停留时间大于24h的174例患者,采用CAM-ICU每天两次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酗酒史等12个因素与谵妄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74例患者中谵妄发生率为22例(12.64%)(谵妄组),非谵妄组为152例(87.3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史(OR 3.932,95%CI 1.225~12.617)、手术(OR 9.691,95%CI 2.103~44.657)、低氧血症(OR 6.595,95%CI 1.377~31.585)、苯二氮?类药(OR 7.620,95%CI 1.713~33.899)是危重患者发生ICU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史、手术、低氧血症、苯二氮?类药是危重患者发生ICU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早行谵妄筛查,积极预防ICU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