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lizarov医生进行犬腿牵拉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研究时,观察到在截骨断端牵拉区域的间隙发生成骨之前,首先出现微血管网的活跃再生,血管造影也证实了肢体牵拉区域"新生血管与微循环"的重建[1-2](图1、2),局部组织血流量增加.虽然Ilizarov医生发现了牵拉成骨过程中血管网新生的现象,但他生前未将该技术深入应用于微循环重建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遵循阶梯性治疗理念,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保膝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KOA各阶段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KOA的治疗旨在减轻症状、延缓关节结构性改变、维持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保守治疗仍是早期KOA的首选治疗方法。关节镜手术可协助诊断和分级,并同期行关节内刺激物清理和软骨的有限修复。截骨术适用于下肢负重力线、关节线异常的KOA,能有效平衡膝关节负重应力,改善症状,缓解疾病进展。关节牵伸术治疗KOA能改善膝关节力学环境,一定程度修复缺损软骨,缓解症状。随着技术进步,近年来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重新兴起,UKA属于真正的关节表面置换,是前内侧KOA患者保膝治疗的重要手段。结论目前KOA保膝治疗方法较多,主要针对患者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截骨术和UKA是临床应用最多且保膝成功率高的重要外科技术,但应注意恰当选择适应证,术者需积累足够临床经验,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应用有限矫形手术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中老年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老年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矫正与功能重建策略。方法从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1982年9月—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23 310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病例数据库中,检索出41岁以上患者629例,分析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并对其中2011年3月—2015年6月应用有限手术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的57例获完整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57例患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病史41~67年,平均47.1年。术前病理步态包括压股步态29例,扶拐行走17例,徒手跛行11例。手术方式包括跟腱延长术52例、股骨髁上截骨术39例、屈膝松解术36例、跟距关节融合术27例、屈髋松解术21例、胫腓骨截骨术19例、三关节融合术11例和肌腱转位术1例。术后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18例,应用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39例。结果 629例患者中50岁481例(76.47%),51~65岁144例(22.89%);其中2003年以后就诊患者495例(78.70%)。57例获随访2~6年,平均37个月。牵拉矫形期间发生针道轻度感染7例,术后早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腓总神经不全麻痹2例。无皮肤切口感染、血管损伤与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下肢畸形矫治术后疗效随访评价标准,获优23例、良20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75.44%;2例评价为差的患者经实施二次手术改善部分功能。结论有限矫形手术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中老年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能有效矫正下肢畸形与改善功能,延缓衰变所加重的残障,能规避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郭保逢  任龙喜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0):1598-1599
早在1926年,Barre和Lieou首先报道了颈部病变刺激交感神经导致椎动脉受累可以引起眩晕、眼球震颤、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1955年,Ryan和Cope[1]提出颈性眩晕的概念.因其表现除颈部不适和眩晕外,还常伴有头痛、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心慌出汗等交感神经刺激症状,该病又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分析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12月收治35例颈性眩晕患者,男14例,女21例,年龄35~79岁,平均59.1岁。均使用Nd:YAG激光治疗机(波长1064nm)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应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眩晕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优良率和有效率的评估。结果: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24~66个月,平均41.8个月。末次随访时,35例患者的眩晕及伴随症状的平均NR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患者总体疗效依据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18例,良7例,可5例,差5例,总体优良率为71.43%,总体有效率为85.71%。60岁组和≤60岁组患者比较,优良率分别为75.0%和68.4%,有效率分别为81.25%和89.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比较,优良率分别为85.71%和61.90%,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85.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创伤小,安全性高,中期疗效较满意,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组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胫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的17例由于创伤、感染或医源性因素所致的胫骨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患者资料,男12例,女5例;年龄12。47岁,平均29.0岁;左侧11例,右侧6例。骨缺损长度为1.5—14.0cm,平均7.3cm。合并马蹄足畸形200.500,平均370。4例患者合并骨髓炎。术后1周开始骨段搬运,速度为1mm/d,分4~6次完成;同时调整足踝部外固定支架矫正足部畸形,速度为2—3mm/d,分3~4次完成。结果17例患者术后获12~70个月(平均33.0个月)随访。外固定支架带架时间为7—27个月(平均14.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复发,患侧下肢力线正常,双侧肢体长度差异〈2em。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等骨不连治疗的骨性结果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8例;17例患者马蹄足畸形同期矫正;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为85.96分,平均92.0分。3例患者遗留轻度足下垂畸形,其踝关节活动度〈15°。结论Ilizarov技术可同期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方便患者早期足负重行走锻炼。缩短了治疗周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此型的特点为患儿运动发育迟缓,骨骼肌肌张力明显增高,以下肢最为明显。大龄脑瘫患者,由于长期的肌肉痉挛及肌力不平衡,往往继发不同程度的固定性的畸形,甚至骨性畸形。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很多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发展到青少年后往往引起双下肢多关节严重畸形,患者无法站立行走,丧失独立生活、活动能力。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一种治愈脑瘫的特效药物。痉挛性脑瘫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主要目的是解除肌肉痉挛、平衡肌力、矫正畸形,调整肢体的负重力线,改善运动功能。随着Ilizarov技术的成熟应用,脑瘫的矫形外科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大龄脑瘫患者的畸形特点和矫形外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痉挛性脑瘫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背景:胫骨缺损常合并软组织损伤、肢体畸形、不等长等问题。目前的临床分型并不能涵盖一些复杂胫骨缺损情况。目的:从Ilizarov骨搬移技术角度探讨成人非感染性胫骨缺损临床新分型及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00年4月至2017年1月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的58例成人无感染性胫骨缺损。依据胫骨缺损的长度、部位、是否合并畸形以及相应的Ilizarov骨搬移手段分为5个类型。Ⅰ型:1 cm<中下/上段骨缺损≤6 cm,无明显成角畸形。采用胫骨单节段截骨,向缺损端搬移。Ⅱ型:6 cm<中下/上段骨缺损≤10 cm,无明显成角畸形。采用双节段截骨同步向缺损端骨搬移。Ⅲ型:6 cm<中段骨缺损≤10 cm,无明显成角畸形,胫骨上、下双节段截骨,向心性骨搬移。Ⅳ型:6 cm<上、下两段缺损≤10 cm,中段残留活骨≥6 cm,无明显成角畸形。将胫骨中间残留的一段活骨2处截骨,成为3块骨,中间骨块固定作为两块骨搬移再生的"母骨"支点,上下两段骨块反向分离牵拉,一期修复上下2区骨缺损。Ⅴ型:胫骨缺损>10 cm,合并骨干>7°成角畸形。采用腓骨上下两处截骨,先纵向牵拉使胫骨缺损间隙加大、成角畸形矫正,再横向牵拉将腓骨中间段搬移至胫骨缺损处,使其腓骨胫骨化。观察5个临床分型组骨缺损修复骨愈合、畸形矫正、有无肢体短缩等并发症、汇合端愈合情况等。拆除外固定后随访,采用改良Paley骨不连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5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04个月,平均(32.0±21.4)个月。所有患者均实现骨缺损修复并最终骨性愈合,骨愈合指数35~60d/cm,平均(49.0±6.4)d/cm。1例Ⅳ型,4例Ⅴ型患者术后肢体短缩>2.5 cm(2.7~3.5 cm)。末次随访无>7°局部畸形病例。未发生1例深部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7例因汇合端骨愈合迟缓,二次手术取自体髂骨植骨。带外固定架时间5~28个月。治疗效果:优41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4.5%(52/55)。结论:成人胫骨缺损新分型既有利于病情评估亦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类型制定的个体化骨搬移重建方法,可一期手术修复骨缺损、矫正畸形、延长肢体,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外固定支架骨痂牵伸成骨术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肢体延长的治疗技术,现代骨痂牵伸成骨术主要被用来纠正因外伤、肿瘤、骨病和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的肢体不等长和骨缺损、侏儒症的肢体延长等,其方法是在下肢股骨或胫骨干骺端截骨后,以0.5~1mm/d的速度逐渐牵拉截骨端间隙,新生的骨痂沿着牵伸方向生长以达到逐渐矫正肢体畸形和等长肢体的作用,周围的肌肉、神经、血管也发生顺应性牵伸。  相似文献   
10.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是骨科临床的疑难问题,其局部感染会形成抑制血液循环和骨再生的局部环境,抑制或延缓骨的愈合[1].由于该病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能治愈,所以患者精神受到极大摧残,严重者甚至会选择截肢[2].传统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法是彻底清除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消灭死腔及窦道,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待局部皮肤条件好转后植骨,并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方式固定.但这种方法治疗周期长、创伤较大、手术次数多,容易发生严重骨缺损、骨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3].近年来,随着Ilizarov牵拉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在国内的逐渐推广,许多学者将DO技术应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尤其是伴有骨与软组织缺损或合并骨骼畸形的慢性骨髓炎,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4-7].本文就DO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机制、临床应用中的技术要点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