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脊髓损伤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骨量大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 目的:观察比较脊髓损伤及失用性制动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微观结构的改变。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以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10 d后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行骨密度检测,另一侧股骨行显微CT扫描。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组与制动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骨体积分数表、骨小梁厚度、骨皮质面积及厚度、骨小梁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 < 0.05 ),骨小梁结构模型指数、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分离度均高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上述指标较制动组变化程度更显著(P < 0.05)。3组尺、桡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脊髓损伤及制动均可导致骨量丢失,在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平面以下部位骨微观结构呈现骨质疏松明显改变,且程度比失用性因素严重。  相似文献   
2.
背景:脊髓损伤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骨量大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目的:观察比较脊髓损伤及失用性制动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微观结构的改变。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以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10d后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行骨密度检测,另一侧股骨行显微CT扫描。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组与制动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骨体积分数表、骨小梁厚度、骨皮质面积及厚度、骨小梁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小梁结构模型指数、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分离度均高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上述指标较制动组变化程度更显著(P〈0.05)。3组尺、桡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脊髓损伤及制动均可导致骨量丢失,在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平面以下部位骨微观结构呈现骨质疏松明显改变,且程度比失用性因素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患者62例。采用OLIF治疗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14.5岁;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41~70岁,平均56.6±11.7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患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通过测量腰椎正侧位X线片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IDH)、椎间孔高度(IFH)、椎间孔面积(IFA)改变情况比较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8.4±8.2个月(8~36个月)。OLIF组术中出血量129.2±15.2ml,手术时间81.2±17.4min;PLIF组术中出血量205.6±23.8ml,手术时间127.8±26.2min,OLIF组均较PLIF组显著降低(P0.05)。OLIF组未发生血管、神经、腹膜、脏器损伤等术中并发症,PLIF组出现3例术中硬膜囊破裂,行术中硬膜囊修补术,其中2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O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39±0.82分、1.43±0.58分、(20.61±4.2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97±0.66分、1.22±0.75分、(13.47±4.56)%。P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75±1.28分、1.54±0.79分、(21.88±5.9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60±1.14分、1.61±1.15分、(15.12±4.71)%。两组术后VAS评分与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10.54±0.88mm、20.86±2.67mm、206.24±11.45mm2;P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8.52±1.27mm、23.18±2.26mm、227.74±12.89mm2。两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LIF和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临床疗效一致,但O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大鼠脊髓损伤及废用性模型(制动),观察建模早期两种模型大鼠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及动态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SCI)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60gocm动能)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采用大鼠双侧腿-尾缝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B组。其中徒手置钉方法治疗患者15例为A组,采用O型臂导航辅助手术治疗患者11例为B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比较术后1周骨折部位疼痛VAS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结果 26例手术患者中,除A组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其余患者随访12~86个月,至末次随访时骨折部位均骨性愈合,随访过程中无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效等情况。B组术中出血量(72±20. 8) m L、手术时间(126. 7±16. 5) min低于A组的(97. 4±16. 3) m L、(168. 2±10. 8)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所有患者症状均在随访过程中逐步改善。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程度及骨折部位疼痛缓解程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肺炎,予以加强抗感染、促进排痰、翻身拍背后等处理痊愈。A组2例出现术中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经腰大池引流、换药、伤口加压后愈合; 3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AS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病情复杂,治疗棘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O型臂导航辅助手术提高了置钉的精确性,较传统徒手置钉手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及后肢废用模型,观察建模早期两种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远端破骨细胞数量的改变。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行T10椎板切除,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SCI)组(B组):切除T10椎板后用Allen′s法(60g.cm势能)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C组):采用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分别于造模后第1、7天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建模第10天后处死,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远端,行骨密度检测。取另一侧股骨远端行TRAP染色,观察大鼠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A、B、C 3组股骨远端骨密度值分别为0.114、0.096、0.108g/cm2,B组骨密度值最低,其次为C组,A组最高(P<0.05)。尺、桡骨骨密度3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大鼠股骨干骺端破骨细胞数量增加显著,其次为C组,A组最少(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大量增多,活性增强,骨吸收加强,引起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肢体骨量的迅速丢失,比废用性骨量丢失的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7.
背景:脊髓损伤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骨量大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目的:观察比较脊髓损伤及失用性制动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微观结构的改变。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以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10d后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行骨密度检测,另一侧股骨行显微CT扫描。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组与制动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骨体积分数表、骨小梁厚度、骨皮质面积及厚度、骨小梁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小梁结构模型指数、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分离度均高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上述指标较制动组变化程度更显著(P<0.05)。3组尺、桡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脊髓损伤及制动均可导致骨量丢失,在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平面以下部位骨微观结构呈现骨质疏松明显改变,且程度比失用性因素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7-10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122例老年Colles骨折,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长度,末次随访时非CooneyⅣ级骨折与CooneyⅣ级骨折、Colles解剖Ⅰ级与Colles解剖Ⅱ级、掌倾角≥0°与掌倾角<0°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结果 1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5(6~24)个月,122例均骨性愈合,4例出现腕管综合征,3例出现正中神经炎,8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4例出现肩外展、上举、后伸轻度受限,5例出现外观畸形。末次随访时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优85例,良19例,可11例,差7例。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尺偏角较治疗前增加,桡骨短缩长度较治疗前减小,非CooneyⅣ级骨折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CooneyⅣ级优,CollesⅠ级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CollesⅡ级优,掌倾角≥0°的患者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掌倾角<0°的患者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CooneyⅣ型、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和闭合复位失败的严重Colles骨折宜采用内固定复位骨折。  相似文献   
9.
背景:脊髓损伤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骨量大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 目的:观察比较脊髓损伤及失用性制动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微观结构的改变。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以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10 d后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行骨密度检测,另一侧股骨行显微CT扫描。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组与制动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骨体积分数表、骨小梁厚度、骨皮质面积及厚度、骨小梁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 < 0.05 ),骨小梁结构模型指数、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分离度均高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上述指标较制动组变化程度更显著(P < 0.05)。3组尺、桡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脊髓损伤及制动均可导致骨量丢失,在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平面以下部位骨微观结构呈现骨质疏松明显改变,且程度比失用性因素严重。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差异性表达的微小RNA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发挥广泛而又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作用靶点还不甚清楚,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对微小RNA通过Wnt信号通路调节成骨分化方面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CNKI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MicroRNA,Wnt通路,成骨分化"或"MicroRNA,Wnt pathway,osteogenesi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微小RNA经典Wnt通路促进成骨分化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初检得到205篇文献,最终选择3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微小RNA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小RNA作用于经典Wnt信号通路在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了解微小RNA在成骨分化中的调控机制是骨组织工程化培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微小RNA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