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评价腹主动脉瘤开放与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1-2010年的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患者33例,其中开放治疗组17例,腔内治疗组16例。回顾性分析33例患者的住院资料,术前均行腹主动脉CT血管重建显像(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状况、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33例患者中,经开放手术治疗(open repair,OR)17例,术后1年内死亡3例,其余获成功;经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R)16例,术后1年内死亡2例,余均获成功。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ER组均明显优于OR组(P<0.05);在手术费用、总住院费用方面,ER组明显高于OR组(P<0.05);术后并发症、术后30d及1年内死亡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均是腹主动脉瘤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两者均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58例行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的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预后评价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旁路转流组(P<0.05),腔内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短于旁路治疗组(P<0.05),两组间术后预后情况、术后踝肱指数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对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和较好的通畅率;腔内治疗有着微创、风险小、恢复快等优点;腔内治疗应作为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首选外科疗法;二者远期疗效和通畅率对比需进行大量的、更长随访时间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方法:回顾2005-11~2009-12治疗各种腰椎滑脱症32例。其中真性滑脱10例,假性滑脱22例。Ⅱ°以上3例,Ⅱ°以下29例,男11例,女21例。术前间歇性跛行20例,下肢足背伸肌力减弱10例,跟腱反射减弱2例。手术方式:开窗减压、全椎板减压应用椎弓根器械(国产U型钉)内固定,先行椎间处理,再行复位固定。椎间植骨采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结果:随访30例,椎间植骨融合率100%,腰痛症状消失25例,占83%,下肢轻度疼痛麻木5例,占16%。临床疗效:优20例,良4例,差1例。滑脱平均复位率98%。结论:椎间植骨或使用椎间融合器均是治疗腰椎滑脱较理想的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腔内治疗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CTA)检查,后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i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30例患者经腔内治疗29例获成功,成功率达96.7%;术后病变血管直径可达正常的80%以上;症状评分由术前的(8.38±1.78)分下降到出院前的(2.83±1.75)分(P<0.001),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4±0.078)分上升至出院前的(0.92±0.049)分(P<0.001);术后随访6~12个月,27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血流通畅,2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CTA检查为再狭窄,1例行球囊扩张,另1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后好转出院。结论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短段的病变,长段(>8cm)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可尝试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应首选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腔内治疗资料,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踝肱指数、通畅率及病情改善程度,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20例患者经腔内治疗19例获成功,成功率达95%,术后当即血管造影病变血管直径可达正常的80%以上。症状评分由术前的(6.64±0.67)下降到出院前的(1.71±0.84),P〈0.001,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6±0.02)上升至出院前的(0.86±0.03),P〈0.001。术后19例患者平均随访6~12个月,有3例病变位于腘动脉以下的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检查球囊扩张后再狭窄,2例行再次球囊扩张,1例行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好转出院,其余16例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血管超声或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血流通畅;13例患者下肢溃疡愈合,2例70%愈合,2例截趾患者创面愈合良好。结论糖尿病足动脉病变应首选腔内治疗;对膝以上动脉病变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效果明显,远期通畅率较高;对膝下动脉病变球囊扩张救肢率高于通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腔内治疗资料,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踝肱指数、通畅率及病情改善程度,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20例患者经腔内治疗19例获成功,成功率达95%,术后当即血管造影病变血管直径可达正常的80%以上。症状评分由术前的(6.64±0.67)下降到出院前的(1.71±0.84),P<0.001,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6±0.02)上升至出院前的(0.86±0.03),P<0.001。术后19例患者平均随访6~12个月,有3例病变位于腘动脉以下的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检查球囊扩张后再狭窄,2例行再次球囊扩张,1例行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好转出院,其余16例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血管超声或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血流通畅;13例患者下肢溃疡愈合,2例70%愈合,2例截趾患者创面愈合良好。结论糖尿病足动脉病变应首选腔内治疗;对膝以上动脉病变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效果明显,远期通畅率较高;对膝下动脉病变球囊扩张救肢率高于通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和伽玛刀治疗(Gamma Knife surgery,GKS)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MVD或GKS。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进行评估疗效,复发率和治疗并发症。结果在441名入组患者中,220名在MVD组,221名在GKS组。两组均无死亡。在2年的随访中,MVD组的183例患者(83%)报告完全缓解疼痛,5名(2%)有明显的疼痛缓解,20名(9%)没有缓解。在GKS组中,55名患者(25%)报告完全缓解疼痛,106(48%)有明显的疼痛缓解,37(17%)没有缓解。两组之间的复发率(0.45%对0.9%)无显着差异。MVD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化学性脑膜炎(6%),脑脊液漏(4%),面神经麻痹(4%)。角膜反射丧失(6%)和面部麻木(5%)是GKS组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结论 MVD和GKS都是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MVD组完全缓解疼痛的比率明显优于GKS组完全缓解疼痛的速度。两组间复发率无显着差异;然而,MVD组的严重并发症多于GKS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CXCR7)在不同肝癌细胞株中的相对表达强度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8株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CXCR7在8株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无论是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L、MHCC97-H、HCCLM3)CXCR7的表达明显高于普通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HepG2、PLC/PRF/5、SMMC-7721、BEL-7402、Hep3B),P<0.01。结论 CXCR7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预防无痛人工流产患者丙泊酚注射痛(PIP)的效果。
方法 选择行无痛人流患者198例,年龄18~50岁,BMI 19~26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C组)、利多卡因组(L组)和艾司氯胺酮组(E组),每组66例。C组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5 ml,L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5 mg/kg,E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5 mg/kg。每组静脉注射相应药物60 s后,以0.2 ml/s的速度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采用Ambesh四分法评价PIP发生情况。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时的HR、SBP、DBP。记录术中丙泊酚总用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记录去氧肾上腺素和阿托品使用情况。记录术中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动过缓、谵妄、恶心呕吐、体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L组和E组中重度疼痛和PIP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L组比较,E组轻度疼痛和PIP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E组比较,手术开始前C组和L组SBP和DBP明显降低,术中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增多,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延长,低氧血症及需托下颌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15 mg/kg)可有效抑制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注射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安全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磷酸肌酸钠预处理对全身麻醉骨科患者止血带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42例择期行骨科手术且需使用止血带的患者,分为对照组(Co组,17例)和磷酸肌酸钠预处理组(CP组,25例)。止血带充气前10 min,CP组缓慢静脉注射磷酸肌酸钠2 g(磷酸肌酸钠2 g溶于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而Co组用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代替。术中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时(T0)、麻醉插管时(TI)、止血带充气时(T2)、之后每隔15min(即T3-T8)、放止血带时(T9)以及放止血带之后5 min时(T10)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在T2和T10抽桡动脉血检测乳酸、pH值、PaCO_2指标的变化;记录术中各种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及其总量。结果在T4~T10时点,CP组的HR和RPP均明显低于(Co组(均P<0.05);在T10时点,CP组的P_(ET)CO_2明显低于Co组(P<0.05);Co组的乳酸差值明显高于CP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预处理能够改善止血带导致的HR增加并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也能降低因止血带引起的乳酸堆积和CO_2的生成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