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术式治疗相邻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影像结果及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的在体运动功能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行颈椎前路相邻双节段Hybrid手术的患者,置换节段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融合节段采用MC+椎间融合器,纳入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5°的43例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49.1±5.6岁。脊髓型颈椎病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混合型颈椎病11例。术后随访84~119个月(95.43±8.21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dom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中立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整体ROM及曲度(C2-C7)、手术节段曲度、置换节段屈伸旋转中心(flexion and extension-center of rotation,FE-COR)及ROM、手术相邻节段ROM;末次随访时,观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情况、融合节段融合情况,测量置换节段平移距离与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上关节突高度(height of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HSAP)、关节突关节间隙倾斜度(orientation of zygapophyseal joint spaces,OZJS)和上关节突关节面长度(length of superior articular surface,LSAS),分析置换节段FE-COR与各项随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性升高(9.26±3.38 vs 15.21±1.42,P<0.05),改善率为(80.23±13.80)%,NDI、颈痛VAS评分及双上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降低(34.12±8.96 vs 7.21±4.32,P<0.05;5.77±2.28 vs 1.72±0.96,P<0.05;5.26±2.67 vs 1.14±0.83,P<0.05),改善率分别为(80.03±10.52)%、(69.85±13.44)%和(78.84±15.89)%。Odom分级优24例、良12例、可7例,优良率为83.72%。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曲度分别由术前的14.76°±8.04°、4.78°±5.86°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0.62°±9.06°、6.75°±4.65°(P<0.05),颈椎整体ROM、置换节段FE-COR及ROM、手术相邻节段ROM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1个纳入研究的手术相邻节段(上位43个、下位38个)7个节段发生ASD(8.64%),分属于7例患者(7/43,16.28%),1例患者融合节段未获得骨性融合,但处于稳定状态(ROM<2°),其余患者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与FE-COR横坐标(X)相关的随访指标(|r|<0.5或P>0.05),FE-COR纵坐标(Y)与同节段ROM、平移距离呈负相关(r=-0.674,P<0.05;r=-0.792,P<0.05),与HSAP呈正相关(r=0.754,P<0.05),与其他随访指标无显著相关性(|r|<0.5或P>0.05)。结论:颈椎前路相邻双节段Hybrid手术患者7年以上随访的临床与影像学结果满意,无证据显示融合节段对置换节段运动功能状态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加速受到广泛关注。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已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术后AS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近十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对术后ASD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希望利于脊柱外科医生全面评估术前邻近节段退变,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而减缓术后A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蛛网膜下腔给药是脊髓损伤动物实验中常用的干预方式,但目前缺乏可与缓释/控释剂型配合从而减少给药次数、避免蛛网膜下腔内置管的一次性较大剂量蛛网膜下腔内给药的方法.目的:探索一种对于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可以一次性较大剂量给药的蛛网膜下腔注射方法.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脊髓损伤组采用NYU(New York Uni...  相似文献   
4.
背景:病变椎间盘周围成骨性退变可加重神经压迫,增加手术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临床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间盘组织学的改变及潜在成骨机制鲜有报道.目的:对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病变椎间盘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初步探索局部骨化灶潜在形成机制.方法:临床筛选颈椎病手术治疗患者,术中收集手术节段病变椎间盘组织,根据术前颈椎X射线片及CT检测将...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对建库以来以针灸作为主要手段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描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了123项研究、136条处方,累计使用俞穴117个,总频次1411次;干预方法以电针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为邻近节段夹脊穴、邻近节段督脉穴位以及其他共15个穴位;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络为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关联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足三里-外关-三阴交、曲池-合谷-阳陵泉、曲池-合谷-外关;有效的穴位组合为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溪-手三里和命门-大椎。结论:在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上,主要思路为“通督复阳、补益气血”,通过近端的夹脊穴、督脉穴位与肢体远端的阳经穴位配合,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