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遵循生物学固定理念,应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47例,按Garden分型均为Ⅱ~Ⅳ型。术中在C臂X线透视下闭合复位、呈三角形拧入三枚空心加压螺钉。结果经2.5~4年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5.8个月;骨折44例愈合,愈合率93.6%,3例头下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坏死率6.4%。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5例,良8例,优良率91.5%;可1例(2.1%),差3例(6.4%)。结论空心加压螺钉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生物学固定理念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手术后翻修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寰枢椎翻修手术的12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翻修时年龄7~62岁[45.5(34.25,52.50)岁]。初次手术距翻修手术间隔3~360个月[30(5,93)个月]。翻修术中有内固定首先进行内固定及植骨取出,根据1/6体重牵引情况评估是否行前路松解术;根据术前影像结合术中探查,个性化选择原位钉道-增粗增长螺钉、更换螺钉钉道、延长固定节段增加整体内固定强度,选择寰枢侧块关节松解植骨增加植骨融合。翻修后随访12~50个月[24.0(17.25,34.00)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枢椎斜坡角(clivus-axial angle,CA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价寰枢椎复位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行CT检查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翻修手术中,8例先进行原内固定及植骨取出,根据牵引情况,4例行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8例行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其中枕骨螺钉翻修4例,均更换螺钉钉道;C1螺钉翻修4例,2例选择增粗、增长螺钉固定,2例选择更换螺钉钉道;C2螺钉翻修8例,5例选择增粗、增长螺钉固定,3例选择更换螺钉钉道;延长固定节段3例;12例患者均进行寰枢侧块植骨。所有患者翻修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3d及末次随访A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CCA、CMA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病例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融合时间为3~7个月[3.5(3.0,6.0)个月]。结论:前路松解术适用于拆除初次内固定后大重量牵引下寰枢椎仍未复位的患者。在进行后路翻修手术时,枕骨螺钉需更换钉道以维持内固定牢固,更换更粗、更长螺钉,更换螺钉钉道适用于C1、C2螺钉,延长固定节段适用于C1或C2无法置钉的患者。寰枢侧块关节植骨适用于所有寰枢椎翻修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前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观察并辅助螺钉置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在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47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21~68岁(42.2±18.9岁);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40例,双侧狭窄7例。观察组23例在显露完成后、钉道制备后、置入螺钉后3个时间点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并测量其直径,根据直径变化,决定最终置入螺钉长度;对照组24例基于钉道出血情况依据经验判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均获得6~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前及术后5d行X线、CTA和MRI检查,观察内固定及椎动脉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观察组1例钉道制备后出现一侧椎动脉直径较显露完成时明显减小,使用短螺钉固定,余椎动脉直径在3个时间点分别为3.15±0.61mm、3.09±0.72mm、3.21±0.5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99.1±52.4(138~257)min、182.2±41.5(129~231)min;出血量分别为401.2±185.3(210~650)mL、415.3±201.7(230~660)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A发现对照组1例出现一侧椎动脉被椎弓根螺钉压闭,无临床症状,无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CT检查示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JOA评分分别为13.1±2.1分、14.2±1.9分,与术前(7.8±1.9分)比较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术后JOA评分分别为12.9±1.7分、13.8±2.2分,与术前(8.1±2.5分)比较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JOA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观察,可观察到椎动脉形态及直径,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创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伴复杂椎动脉变异的枢椎置钉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寰枢椎脱位患者55例, 男14例、女41例, 年龄(54.0±12.8)岁(范围22~78岁)。单侧椎动脉高跨对侧无椎动脉10例、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30例、双侧椎动脉高跨双侧发育对称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复位减压内固定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时间(14.6±5.5)个月(范围6~24个月)。单侧椎动脉高跨的无椎动脉侧及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椎动脉的非优势侧行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40椎);单侧椎动脉高跨侧和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椎动脉的优势侧行C2内侧"in-out-in"螺钉固定(10椎)、C2峡部螺钉固定(21椎)、C2不置钉仅延长固定节段(9椎)。双侧椎动脉高跨双侧发育对称者, 一侧行C2外侧"in-out-in"椎弓根螺钉固定(左10椎, 右5椎), 另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