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作者在4个平面间隔切除11只山羊的椎板,分别用硅胶膜、自体游离脂肪片、带蒂肌肉瓣覆盖硬脊膜,一处平面作空白对照。术后4个月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硅胶膜后方有少许瘢痕组织增生,间质中有炎细胞灶状浸润,硅胶膜与硬膜囊无瘢痕形成,新形成的椎管后壁光滑,硬膜囊无受压;脂肪片被纤维组织取代,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轻微,形成菲薄之纤维膜,与硬脊膜容易分离;带蒂肌肉瓣周围形成较多瘢痕与硬脊膜粘连重,肌肉瓣已完全纤维化,空白组形成瘢痕最多,与硬脊膜粘连最重。术后硬膜囊矢状径以硅胶膜组最大,脂肪片组次之,带蒂肌肉瓣组再次之,空白组最小。作者认为,硅胶膜与脂肪片能明显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纤维瘢痕粘连对硬膜囊的压迫,在支架诱导作用方面,硅胶膜优于脂肪片,在生物相容性方面脂肪片优于硅胶膜。带蒂肌肉瓣优于对照组,但不及前两者。  相似文献   
2.
运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结合干骺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26例胫骨远端骨折.分析该技术的疗效,作者认为它具有创伤小、愈合率高、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微创治疗新鲜跟腱断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通过小切口应用跟腱缝合引导器微创治疗新鲜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8年3月,通过小切口应用跟腱缝合引导器微创治疗连续的26例新鲜跟腱断裂病人,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男24例,女2例.年龄22~58岁,平均37.6岁.24例获得12~36个月(平均21个月)的随访.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测量双侧小腿最大周径及跟腱断裂平面的周径,询问恢复工作及伤前体育活动的时间.[结果]无跟腱再断裂、切口表浅或深部感染、皮缘坏死等并发症.腓肠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正常.AOFAS 平均得分为97分(86~100分).23例恢复伤前工作与学习,恢复工作时间平均为10周(4~20周).24例均恢复伤前体育活动,恢复伤前体育活动时间平均为20周(18~24周).小腿最大周径伤侧较对侧平均减少0.4 cm(0.2~0.8 cm),跟腱断裂平面周径伤侧较对侧平均增粗0.5 cm(0.3~0.7 cm).[结论]应用跟腱缝合引导器微创修复新鲜跟腱断裂结合早期功能锻练可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可较早恢复伤前状态,有较少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五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扬弃了Thomas等对骨折施行“绝对固定,完全休息”的治疗观点,积极改进了骨折固定方法;我国骨科工作者,用现代科学技术整理、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创立了骨折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使股骨干骨折的治疗观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就此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18岁。入院前3年踢足球时不慎跌倒,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听到肘部有一明显的撕裂声,当即感左肘部疼痛,不敢活动,左肘后侧明显肿胀,有皮下瘀血斑。未经治疗,以后肿痛消失,但伸肘无力,几次就诊拍摄 X 线片无明确诊断。查体:左侧肱三头肌萎缩,肌力Ⅲ级,抗阻力仲肘时可触及向桡侧脱位的肱三头肌腱,距上臂轴线约4.5cm。左肘关节 X 线摄片未见异常。于1989年7月在臂丛麻醉下行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RF器械加椎体间融合术或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2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彻底的神经减压,用RF器械对滑椎复位固定,自髂嵴后部取圆柱状骨块嵌入椎间植骨,或行TFC椎体间融合,或行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6年5个月,平均3年9个月,按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腰痛改善率为93%,滑脱复位率84%~100%。短时神经根功能障碍1例,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结论:RF器械复位、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术或后外侧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椎体间隔合术与后外侧融合术各有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量枢椎椎板和椎弓根的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50例干燥枢椎标本与椎板螺钉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指标包括椎板上、中、下部分的厚度,椎板高度,椎弓根高度,椎弓根上、中部宽度,进钉点至椎动脉孔内侧壁及侧块中点的距离,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椎板上部厚度平均为4.34mm;中部厚度平均为6.16mm,16%小于5mm;下部厚度平均为6.15mm,18%小于5mm;椎板高度平均为12.30mm;椎弓根高度平均为8.25mm;椎弓根上部宽平均为7.39mm,16%小于5mm;中部宽平均为5.28mm,22%小于5mm;进钉点至椎动脉孔内侧壁及侧块中点的距离分别平均为32.52mm和28.23mm;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43°。结论: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在国人是可行的,适用于88%的患者。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椎动脉损伤的危险性小,但其力学性能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填充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0月,对9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A组,32例)、短节段加伤椎固定(B组,29例)和短节段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C组,30例)治疗。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3个月。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VAS疼痛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损伤节段和术前神经功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中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Frankel分级都有1~2级的神经功能恢复。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83.5±15.6min,226.4±28.5ml)比A组(93.5±13.4min,243.4±30.4ml)、C组(90.4±13.3 min,237.4±25.5ml)少(P<0.05)。术前三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48.6%±8.1%,47.3%±8.6%,47.9%±7.7%)、Cobb角(28.6°±4.2°,28.8°±5.7°,29.8°±4.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96.2%±3.2%,5.2°±1.2°)、B组(96.8%±3.5%,5.3°±1.1°)优于C组(94.8%±4.3%,6.3°±1.8°)(P<0.05);末次随访时A组(96.1%±2.6%,5.7°±2.6°)优于B组(93.7%±3.7%,6.8°±3.1°)和C组(94.2%±3.3%,29.8°±4.5°)(P<0.05)。三组丢失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A组(2.1%±0.1%,1.2°±0.8°)、C组(2.3%±0.1%,1.4°±0.5°)小于B组(5.1%±0.2%,3.7°±1.6°)(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1例螺钉断裂,C组有1例内固定松动移位,A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的高度,提供了伤椎前中柱支撑和固定,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5(L5)椎弓根的解剖特点,探讨更适合于中国人的L5椎弓根螺钉个性化置钉方法。方法:收集46个中国成人L5脊椎干燥完整标本,观察其椎弓根形态,测量与椎弓根螺钉置钉有关的椎弓根解剖参数,即在椎弓根峡部垂直于椎弓根轴切断椎弓根,在其横断面上测量椎弓根的高度、宽度与椎弓根最长径、最短径及椎弓根冠状面倾斜角;测量进钉点与人字嵴及峡部嵴在内外方向的距离;在经椎弓根轴线的L5横切面上测量置钉的理想外偏角度及范围。结果:L5椎弓根有2种形态,一种横突融合于椎弓根与椎弓连接处,谓之L型,共36个脊椎72个椎弓根;另一种是S型,共10个脊椎20个椎弓根,其横突于椎体侧后方与椎体及椎弓根融合。L型和S型椎弓根峡部横断面宽度、高度与椎弓根最长径、最短径及椎弓根冠状面倾斜角分别为18.22mm和22.45mm、14.24mm和14.46mm、20.62mm和23.74mm、11.87mm和12.83mm、35.9°和32.3°。在内外方向上进钉点到人字嵴、峡部嵴的距离L型分别为3.36mm和5.94mm,S型分别为4.66mm和7.54mm。理想的置钉外偏角L型为25.4°,S型为27.9°。除椎弓根高度外,其他各项参数两型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L5椎弓根可分为两种类型,S型椎弓根比L型更宽,最佳进钉点到人字嵴及峡部嵴的距离更靠外,横切面上的置钉外偏角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与单纯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 2008年10月对6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A组)与单纯伤椎固定(B组)进行治疗.A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1~ 65岁,平均36.8岁.术后随访13 ~27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