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道斜隔是一种罕见的阴道畸形,1922年Purslow首次报道1例阴道斜隔,以后多为个案报道。此病多伴有同侧肾脏畸形、缺如或无功能。我科收治1例,相关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女患者,16岁,未婚,平素月经规  相似文献   
2.
静脉留置针(intravenous catheter)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主要并发症有静脉炎、静脉血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等。其中,静脉血栓是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5.5%~77.5%。研究表明,并发症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稀土矿山水系中稀土的形态及分布。原水中的稀土主要是水溶态。胶体和悬浮物中稀土存在离子交换态,碳酸盐化合态、铁铝共沉淀态和有机结合态,其中以碳酸盐化合态为主,铁铝共沉淀态为次。底泥中也存在上述四种化学形态,但以铁铝共沉淀态为主,碳酸盐结合态为次,有机结合态一般较少。离子交换态在底泥中分布较平稳,在胶体和悬浮物中变幅较大。稀土的迁移和沉降受pH控制,并受排入水体物质和粘土矿物量影响。  相似文献   
4.
宫腔镜在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内膜增生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病变,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被列为癌前病变,正确、及时地诊断和治疗对防止病变进展意义重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宫腔镜在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宫腔镜在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治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因良性病变切除子宫比例不断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子宫切除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造成子宫切除率改变的各种因素.结果:导致子宫切除率改变的因素有手术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手术指征的确定;诊疗水平的提高;医护人员的导向作用;种族、社会经济、人文方面的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近年来新的改良替代手术的出现对于子宫切除率亦有一定影响.结论:子宫切除率是受众多因素影响制约的.实施子宫切除时,不仅要考虑到医学方面的指征、手术并发症等问题,而且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预防无痛人工流产患者丙泊酚注射痛(PIP)的效果。
方法 选择行无痛人流患者198例,年龄18~50岁,BMI 19~26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C组)、利多卡因组(L组)和艾司氯胺酮组(E组),每组66例。C组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5 ml,L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5 mg/kg,E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5 mg/kg。每组静脉注射相应药物60 s后,以0.2 ml/s的速度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采用Ambesh四分法评价PIP发生情况。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时的HR、SBP、DBP。记录术中丙泊酚总用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记录去氧肾上腺素和阿托品使用情况。记录术中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动过缓、谵妄、恶心呕吐、体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L组和E组中重度疼痛和PIP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L组比较,E组轻度疼痛和PIP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E组比较,手术开始前C组和L组SBP和DBP明显降低,术中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增多,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延长,低氧血症及需托下颌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15 mg/kg)可有效抑制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注射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安全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  相似文献   
7.
庄文明  张丽  张婧  胡蓉敏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0):2474-2481
背景 全球青少年妊娠率居高不下,造成较多不良后果,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迫切需要对青少年初产妇的妊娠特点、不良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目的 研究青少年初产妇和其他年龄段初产妇妊娠结局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分析2019—2020年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产科<35岁的分娩孕周≥28周的12 222例初产妇及胎儿的妊娠结局,其中年龄≤19岁210例,设为青少年组;20~24岁1 729例,设为成人1组;25~34岁10 283例,设为成人2组。记录初产妇的一般情况、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分娩情况及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分析年龄、婚姻、学历、居住地、经济状况、孕次、体质指数(BMI)对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 青少年组未婚、初中及以下学历、居住地为农村、无固定收入所占比例均高于成人1组和成人2组,产检次数少于成人1组和成人2组(P<0.05)。青少年组胎盘早剥、贫血、阴道分娩、会阴裂伤、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死胎发生率均高于成人1组和成人2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4岁、未婚、BMI<18.5 kg/m2是初产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保护因素(P<0.05);孕次≥3次、BMI≥28.0 kg/m2是初产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24岁、未婚、无固定收入、BMI≥28.0 kg/m2是初产妇发生阴道炎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19岁、未婚、初中及以下学历、无固定收入是初产妇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P<0.05);孕次≥3次是初产妇发生前置胎盘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24岁、未婚、初中及以下学历、居住地为农村、无固定收入是初产妇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BMI≥28.0 kg/m2是初产妇发生贫血的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4岁、未婚、初中及以下学历、居住地为农村、BMI<18.5 kg/m2者更愿意选择阴道分娩(P<0.05),孕次≥3次者更愿意选择剖宫产(P<0.05);年龄≤19岁、未婚、初中及以下学历、无固定收入、孕次≥3次、BMI<18.5 kg/m2、BMI≥28.0 kg/m2是早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19岁、未婚、初中及以下学历、居住地为农村、无固定收入、孕次≥3次、BMI<18.5 kg/m2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20~24岁是胎儿窘迫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19岁、未婚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24岁、初中及以下学历、居住地为农村、无固定收入、孕次≥3次是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青少年初产妇呈现未婚、居住在农村及无固定收入所占比例高、受教育程度低、产检次数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的特点。低龄、未婚、不良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多孕次、BMI过低或过高是青少年初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应根据青少年高危因素制定适宜的围生期保健方案,政府及相应青少年服务机构应给予青少年母亲适当的社会经济支持,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青少年女性非意愿妊娠现状,探讨实施流产后关爱服务项目对青少年女性流产后避孕的应用效果。 方法 收集2015年8月—2016年7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计划生育门诊因非意愿妊娠自愿在门诊接受人工流产术的青少年女性,在流产前进行流产后关爱服务,分析青少年患者流产前的一般情况、人工流产次数及高危因素、流产前后的避孕方式、避孕方法立即落实率、高效避孕率及术后1、3个月避孕方法持续使用率等。 结果 青少年患者共1 638例,平均年龄为(21.83±3.67)岁,15岁3例(0.18%),16~19岁的有183例(11.17%),20~24岁的有1 452例(88.65%),青少年意外妊娠原因归结为未避孕和避孕失败,所有接受人工流产后关爱(PAC)的青少年患者流产后避孕立即落实率为100.00%,高效避孕率由流产前1.70%增加到67.33%,高效避孕方法主要为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及宫内节育器。随访第1、3个月高效避孕方法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口服避孕药使用率下降明显。随访期间失访461例,坚持随访人员1 177例中有10例(0.85%)再次妊娠。 结论 青少年意外妊娠原因归结为未避孕和避孕失败。科学系统的优质人工流产后关爱(post abortion care,PAC)能有效指导青少年落实合适的避孕方法,保证避孕效率,防范青少年重复流产的发生,保障青少年女性的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腔镜术时灌流介质经输卵管溢出的影响因素,及其是否引起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扩散。方法:收集27例非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的离体标本,在不同膨宫压力值下行宫腔镜灌注,观察输卵管溢液情况。另外收集1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的离体标本,在100 mmHg的膨宫压力值下行宫腔镜灌注,收集输卵管溢液,分离、离心后找癌细胞。结果:术中钳夹输卵管组溢液率明显低于未钳夹组(P〈0.01);膨宫压力40 mmHg时输卵管即有溢液,且随着膨宫压力的增大,溢液速度加快;正常大小子宫与大于正常子宫的输卵管溢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癌患者离体标本的输卵管溢液经分离、离心后未找到癌细胞。结论:输卵管溢液与膨宫压力及输卵管是否通畅有关,与子宫大小无关。宫腔镜膨宫介质灌注子宫内膜癌离体子宫标本,未能将癌细胞经输卵管带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产科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48例凶险型前置胎盘、333例普通型前置胎盘及67例其他型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结果凶险型前置胎盘的胎盘植入(54.2%)、产后出血(68.8%)、平均出血量(2 522.9±2 917.6)ml、子宫切除(18.8%)、自体血回输(83.3%)及异体血输注(37.5%),与普通型前置胎盘相比[22.2%,40.2%,(1 007.0±697.1)ml,0.9%,45.3%,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体型前置胎盘相比[37.3%,56.7%,(1 401.2±1 375.6)ml,1.5%,58.2%,20.9%],平均出血量、子宫切除率、自体血回输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植入、产后出血、异体血回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凶险型前置胎盘需要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制定有效的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出血及并发症,采取自体血回输,减少异体血输注,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