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32岁。因摔伤腰部20年,骨折术后10年,背部肿物切开引流不愈合1月入院。病史:20年前摔伤腰部骨折,未治疗,10年前继发双下肢麻木无力于我院行L1陈旧骨折后路减压Dick钢板内固定,术后痊愈出院。1月前因背部肿物于当地医院切开引流,切口至今不愈合来诊。自诉无发热病史。查体: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后正中有15cm长手术疤痕,无压痛,右竖脊肌外缘平L2椎体有3cm长引流口,局部红肿,有少量脓性及粘液性液体渗出,双下肢感觉肌力正常,双膝腱、跟腱反射下降,无病理征。X线片示L1陈旧骨折术后,内有Dick钢板固定,椎体前缘压缩5/6,T12、L1椎体前…  相似文献   
2.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有限截骨椎弓根系统固定与WDFC融合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并脊髓损伤者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椎弓根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收治16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38~45岁,平均40.5岁;其中12例伴有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4例。术前均行寰枢椎CT扫描及X线检查,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术中应用经后路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同时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大量髂骨植骨融合。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头枕部疼痛、酸困不适症状均得到改善,采用Odom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12例伴有神经损伤患者11例得到明显恢复。按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能够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且固定可靠,融合率高,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54岁,因“右肩部疼痛伴右面部无汗,进行性加重10个月”于2007—10-26入院。2007年初无明显原因出现右肩部疼痛伴右面部无汗并逐渐加重,夜间难以入眠。8年前因颈椎管狭窄症行“颈后路单开门脊髓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症状体征未完全缓解,至今仍感双下肢感觉减退,以左侧为重。入院查体:右侧面部无汗,右瞳孔缩小,右眼裂减小;颈后下部、右肩胛骨区压痛;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9岁。40d前因拖拉机翻车摔伤颈部于当地医院诊断为C5骨折行颅骨牵引治疗,24d后下床行走,1周后感觉四肢麻木无力并逐渐加重,伤后40d在别人搀扶下走进病房,查体:颈椎曲度变直,无明显肿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胸腰段较细椎弓根中植钉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3月,利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胸腰段较细椎弓根脊柱疾病患者62例,男22例,女40例;平均年龄41岁(19~65岁)。胸椎骨折18例,腰椎骨折35例,脊柱畸形9例。随机对一侧椎弓根利用机器人辅助植钉(辅助组),另一侧利用传统方式徒手植钉(徒手组),手术后利用胸腰椎X线片和CT平扫,并参照Rampersaud分级方法对植入椎弓根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62例患者共经较细椎弓根置入螺钉204枚,胸椎60枚,辅助组优良率为93.3%(28/30),明显优于徒手组优良率76.7%(23/30),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144枚,辅助组优良率为95.8%(69/72),明显优于徒手组优良率79.2%(5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较细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运用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可提高其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患者31例,在T1~T2可应用直径4.5mm、长度30mm的螺钉,T3~T8应用直径5.0~6.0mm、长度35~40mm的螺钉,螺钉直径均在4.5mm以上。结果:置钉固定后胸椎X线片及CT显示,无螺钉进入椎管内,脊柱序列恢复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生活完全恢复,疼痛消失16例;不全性和完全性截瘫26例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胸背部疼痛消失,无后凸畸形。结论:中上胸椎半椎弓根入路置钉技术选用较粗、较长螺钉置入内固定效果可靠,安全,且进钉技术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可作为中上胸椎后路内固定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节段钢板固定并椎体间融合器融合在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的病人,施行椎管扩大减压的同时,应用单节段钢板固定并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通过临床评价,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经10个月~5年的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单节段钢板固定并椎体间融合器融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脊柱运动节段的丢失,进而减少相邻节段椎体退变及椎体不稳发生率.具有直视下置钉、单节段固定、操作简洁、方便、术中复位、固定可靠,融合率高、内固定无需取出,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有利于腰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等优点,在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后路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一期手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并腰椎滑脱症。方法从2003年-2007年共应用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一期手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并腰椎滑脱症患者6例,男2例,女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均为KingⅠ型,cobb角为34°-55°,平均41°,L4腰椎滑脱症2例,L5腰椎滑脱症4例,所有滑脱病例中Ⅰ°1例,Ⅱ°2例,Ⅲ°3例。结果所有病例均经过9-24个月的随访,冠状面畸形矫形率为67%-82.3%,平均76.1%。腰椎滑脱复位应力滑移率[1]恢复53%-72%,平均61%。无断钉及断棒现象。复查X线及CT扫描均显示良好的骨性融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并腰椎滑脱症在手术指征下可以一期手术处理,无明显并发症,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9岁.40 d前因拖拉机翻车摔伤颈部于当地医院诊断为C5骨折行颅骨牵引治疗,24 d后下床行走,1周后感觉四肢麻木无力并逐渐加重,伤后40 d在别人搀扶下走进病房,查体:颈椎曲度变直,无明显肿胀,C4~6棘突处压痛,双三角肌、肱二头肌明显萎缩,四肢躯干皮肤感觉减退,双上肢肌力0~3级,双下肢肌力3~4级,四肢腱反射亢进,双Hoffman征阳性,颈椎X线片示C5椎体爆裂性骨折脱位,椎体前大片软组织肿胀影(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