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在胸腔镜手术中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行择期胸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左侧DLT)和试验组(可视左侧DLT),各30例。静脉快速麻醉诱导后分别置入DLT,对照组通过听诊法完成定位,试验组通过导管壁内置摄像头完成定位。待定位完成后行纤维支气管镜确认,记录插管定位用时,计算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术中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次数;观察并记录插管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插管定位后气道损伤、术中肺萎陷情况及术后咽痛、声嘶、咳嗽等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插管定位用时明显缩短,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高,术中使用纤维支气管镜的次数少。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插管后即刻和插管后5分钟平均动脉压较低、心率较慢(P<0.05);术后咽痛、咳嗽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亦下降(P<0.05),试验组插管定位后发现1例隆突及支气管轻度损伤,而对照组有5例隆突及支气管轻、中度损伤。结论 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可安全应用于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麻醉在基层医院应用广泛,在硬膜外间隙定位中阻力消失法应用普遍,通常选择空气或者液体(盐水和局麻药)来进行,两种方法都有优缺点。迄今为止,对于究竟使用空气还是液体行阻力消失法来确定硬膜外间隙位置尚无一致意见。本文就两种方法对胸腰段硬膜外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在老年患者低位硬膜外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开放复位内固定的老年患者9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65~95岁,随机分为3组(n=30):A组在给予2%利多卡因5ml试验量前10min以20ml/min的速度输注林格液500ml;B组术中患者注入局麻药后血压开始下降时输注琥珀酰明胶500ml;C组在给予2%利多卡因5ml试验量前10min以20ml/min的速度输入琥珀酰明胶500ml。记录患者注药前(T0)、注药后5min(T1)、注药后15min(T2)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麻黄碱的使用情况。结果:A组、B组患者的SBP、DBP T2低于T0(P<0.05),相应的麻黄碱的使用率A组24例(80%)、B组15例(50%)相比C组的4例(13.3%)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琥珀酰明胶在老年患者低位硬膜外麻醉开始前应用能有效维持麻醉早期血压的稳定,减少升压药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泊酚-七氟醚复合诱导对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为老年人麻醉提供一个更好的麻醉诱导选择。方法:择期胆囊、胃肠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标准Ⅰ~Ⅱ级,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A组(丙泊酚)、B组(七氟醚)、C组(丙泊酚-七氟醚复合),各20例。患者入室5min后记录血压(BP)、心率(HR)、血糖作为基础值(T0),记录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7min(T6)时BP、HR、血糖的变化。结果:B组有15%患者(3/20)主诉吸入气体有异味,不肯接受,需辅助其他静脉麻醉药完成麻醉诱导。与基础值比较,3组诱导后HR较诱导前降低(P<0.01),气管插管后即刻A、B、C组HR加快,其中以A、B组加快明显。与基础值比较,气管内插管前3组患者的SBP、DBP、MAP均降低,其中降低程度A、B组>C组(P<0.01),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管插管后即刻,3组患者血压明显上升,插管后1~2min达高峰,随后逐渐回到插管前水平。与基础值比较,T4、T6时3组血糖均降低(P<0.05),其中降低程度B、C组>A组(P<0.01)。结论:丙泊酚-七氟醚复合诱导可以增强药效,减少单一麻醉药的用量,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小,更适合老年人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纳美芬改善老年病人胃癌手术后苏醒和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胃癌病人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纳美芬低剂量组和纳美芬高剂量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2 mL,出手术室时连接PCIA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0.2 mg/kg);低、高剂量组分别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入0.25、0.50 μg/kg盐酸纳美芬,出手术室时连接PCIA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0.2 mg/kg+盐酸纳美芬2 μg/kg)。比较3组病人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不同时间点Narcotrend值、拔管后精神状态(意识障碍、躁动、谵妄),并比较3组病人术后1、2、6、1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恶心呕吐(PONV)评分。结果:高剂量组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少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1),低剂量组亦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3组病人给药时Narcotren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5、10、15 min,高剂量组Narcotrend值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1);给药后20 min,高、低剂量组Narcotren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组意识障碍和躁动/谵妄情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和48 h,高剂量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48 h,高剂量组Ramsay镇静评分和PONV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美芬可有效改善老年胃癌病人术后麻醉苏醒效果,维持良好的术后镇痛,并可减轻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联合帕瑞昔布钠在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65~85岁,BMI 21~29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后路腰方肌阻...  相似文献   
7.
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12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麻黄素组(A组)、苯肾上腺素组(B组)和麻黄素+苯肾上腺素组(C组).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后的血压、心率,恶心或呕吐发生率,阿托品使用率和其他不良反应;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和Apgar评分.小剂量麻黄素联合苯肾上腺素在剖宫产手术中处理腰麻低血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和麻黄素、苯肾上腺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得普利麻预防剖宫产术中产妇寒战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孕足月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得普利麻组(Ⅰ组,30例);地西泮组(Ⅱ组,30例)和对照组(Ⅲ组,30例)。三组均选用相同的局麻药、给药方式,于手术开始前1min分别静注1mg/kg得普利麻、5mg地西泮和2ml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产妇手术中发生寒战反应发生率和程度,婴儿Apgar评分。结果与Ⅱ、Ⅲ组比较,Ⅰ组产妇术中寒战发生率最低,程度最轻(P<0.05);娩出婴儿的Apgar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得普利麻有预防剖宫产产妇手术中寒战反应的发生,同时对婴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自控镇痛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超声引导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舒芬太尼1.5μg/kg)与试验组(舒芬太尼1.5μg/kg+右美托咪定1.5μg/kg),每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同一时间段NRS评分低,Ramsay镇静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的NRS评分随时间推移有升高趋势,Ramsay镇静评分随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睡眠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睡眠评分随时间的推移有下降的趋势,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睡眠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27.23±8.54)h,术后补救舒芬太静脉镇痛使用量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多模式镇痛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显著,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联合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技术对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选择性经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左侧Robertshaw-DLT)和研究组(右美托咪定联合可视左侧Robertshaw-DLT),各30例。对照组静脉麻醉诱导后插入DLT采取听诊法定位,研究组经静脉输注DEX 0. 8μg/kg 10min,在诱导静脉麻醉后,通过导管壁的内置摄像头置入DLT以完成定位。随后以0. 5μg·kg-1·h-1的速率输注DEX至手术结束前30 min。记录插管、拔管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气管和隆突黏膜损伤情况及术后咽痛、声音嘶哑及咳嗽等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插管、拔管期平均动脉压、心率较平稳(P 0. 05),呛咳、躁动发生率低;研究组手术结束后发现2例气管及隆突黏膜轻度损伤,而对照组有9例轻、中度损伤;研究组术后咽痛、咳嗽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下降。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技术用于经胸腔镜肺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循环更加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小,术后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