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及MRI在胎儿肾上腺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分析各病变的特征性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3年3月至2022年12月间22例产前发现肾上腺区病变胎儿(平均胎龄30周, 男女比为15∶7)的影像资料, 所有产妇产前均行超声检查, 其中14例行MRI检查。由有胎儿疾病诊断经验的超声及放射科医师各两名采用双盲法阅片, 同种检查两名医师诊断结果不一致时讨论后得出一致意见。结果 22例胎儿中的14例病理诊断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NB);2例产前及产后多次随访复查病灶变小至消失, 结合影像学表现诊断为肾上腺血肿;5例术后病理为胎儿腹腔内肺隔离症(IEPS);1例术后病理为肾上腺畸胎瘤。超声及MRI均准确诊断NB、肾上腺血肿和IEPS, 均将畸胎瘤误诊为NB。肾上腺NB可呈囊性、囊实性或实性肿块, 部分可见钙化, 可双侧发病, 且在胎儿期即可发生肝内转移;肾上腺血肿在出血初期超声表现为高回声, 之后逐渐缩小液化为无回声, 最后逐渐钙化或消失, MRI可见病灶分层, T1WI可见高信号影;IEPS超声表现为均匀实性或囊实性占位, 实性占多数, 可见体循环供血血管, 单次...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的肺功能成像技术存在诸多不便,利用4D-CT中蕴含的通气信息进行功能图像的快速提取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变形图像配准算法从4D-CT最大吸气相位和最大呼气相位图像中获取肺通气的三维分布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电影模式采集自由呼吸状态下的胸部CT图像并利用已开发的4D-CT软件进行四维重建,得到吸气末和呼气末双相位CT图像,依次进行肺组织分割、利用基于体积的变形图像配准算法进行三维图像配准、量化分析三维空间象素的位移矢量,最后得到通气度量图即肺功能区的三维分布图。 结果与结论:利用三维变形图像配准算法,实现了从4D-CT最大吸气相位和最大呼气相位图像中获取在任意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的肺通气分布。  相似文献   
3.
放疗是不能手术或不愿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常规放疗后五年生存率仍然非常低,从理论上说,如果能提高肿瘤的受照剂量,则可改善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但是,在常规放疗方式下,若提高肿瘤剂量,则意味着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也会相应增加,导致放射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CCAM)的MRI表现及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产后CT及手术病理证实为CCAM的患者产前MRI资料,其中有4例在产前行两次MRI检查。由两名高年资胎儿影像诊断医师阅片,分析不同分型CCAM产前主要影像表现,并与产后CT对比。结果:75例CCAM患者中,17例为Ⅰ型CCAM,19例为Ⅱ型CCAM,39例为Ⅲ型CCAM。Ⅰ型和Ⅱ型CCAM在产前SSFSE序列图像主要表现为单或多发大小不等囊性或囊实性高信号影,产前囊肿大小与产后CT气囊大小可不一致。Ⅲ型CCAM产前主要表现为均匀实性高信号影,所有病灶均未见体循环动脉分支供血。4例前后两次MRI检查患者均为Ⅲ型CCAM,其中2例病灶体积及信号均减小,2例病灶完全消失。结论:CCAM的产前MRI具有较特征性表现。随着胎龄增长,病灶大小及信号可呈动态变化过程,部分甚至会消失,但仍建议产后CT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胎儿期确诊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于生后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52例患儿。根据孕期囊肿增大的程度,分为进展型组(≥15 mm,22例)和稳定型组(<15 mm,30例)。分析2组患儿产前产后超声、MRI的特点。比较2组术前、术后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结果,术中囊液淀粉酶水平、胆道造影和探查、肝脏活检,以及术后随访等资料。采用t(或t')或χ^2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1)52例患儿手术年龄为46(7~822)d。囊肿均在孕19~21周首次发现。>34孕周产前检查时,进展型组囊肿最大径明显大于稳定型组[孕31~34、>34周和术前,2组分别为(31.1±8.4)与(23.1±6.6)mm,t=3.911;(36.1±6.8)与(27.1±7.3)mm,t=4.557;(51.8±18.0)与(34.0±15.6)mm,t=3.809;P值均<0.01]。(2)进展型组产前MRI显示囊肿形态不规则,逐步增大,肝总管及肝内胆管可见,至产后逐渐明显扩张,胆总管远端呈逐渐变窄的圆锥样改变,胆总管末端逐渐闭塞,产后囊肿内可见沉淀物形成。稳定型组产前MRI显示囊肿形态不规则,其中5例可见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产后扩张加重,胆总管远端无圆锥样改变,产后囊肿内偶有沉淀物形成,胆总管末端可见。(3)25例开腹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中,7例囊液淀粉酶高于正常水平,其中4例为正常值上限的2~5倍(进展型组1例,稳定型组3例);另3例均为稳定型组患儿,其囊液淀粉酶水平是正常值上限的10倍以上。进展型组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稳定型组[18.40(2.50~113.30)与8.70(0.00~16.80)μmol/L,u=2.400,P<0.05]。(4)52例患儿中,Ⅰ型囊肿37例(71.1%),Ⅳ型14例(26.9%),Ⅴ型1例(2.0%)。所有病例术后均定期随访半年至1年,肝功能和胆红素可降至正常水平,患儿生长发育情况与同龄儿童相当。(5)52例患儿中的46例(88.5%)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及炎症。进展型组手术年龄较大的患儿,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较重。稳定型组手术干预时间对肝脏纤维化及炎症程度无显著影响。进展型组肝纤维化及炎症较稳定型组更严重(肝纤维化分级:χ^2=14.260,P=0.006;炎症活动程度分级:χ^2=9.904,P=0.019)。结论孕期首次检查时肝门部囊肿较大(≥30 mm)或者随孕期明显增大(≥15 mm),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危险因素,应警惕早期胆总管末端狭窄或闭塞,生后需密切追踪随访。对于产后合并大便颜色变浅、黄疸及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建议生后早期(1~2月)外科干预,一般不超过3个月,以解除胰胆管合流解剖异常及肝脏病理状态,同时排除囊肿型胆道闭锁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脐带帆状附着(VCI)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VCI的MRI表现。结果 24例VCI患者MRI均表现为呈条状流空信号的脐血管附着于低信号胎膜,血管沿胎膜走行延伸至稍高信号胎盘,其中17例胎膜下血管于脐带附着区发出分支,7例胎膜下血管于胎膜下走行一段距离后发出分支。7例合并边缘性前置胎盘,3例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7例合并血管前置,MRI表现为沿胎膜走行的呈条状流空信号的血管位于胎先露下方、宫颈内口上方及其周围。结论 VCI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能较好地显示胎盘、脐带、宫颈内口及其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产前MRI诊断胎儿Joubert综合征及相关疾病(JSR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胎JSRD胎儿产前MRI资料,并于MRI中脑轴位层面分别测量冠根比、峡池比及第四脑室顶部左右径和前后径比。结果 5胎产前MRI中脑轴位层面均可见"臼齿"征(MTS),小脑蚓部缺失,表现为"狭缝"征;其中3胎伴枕大池增宽。5胎冠根比为0.58~0.90,峡池比0.84~1.00,第四脑室顶部横径和前后径比0.42~0.60。结论 "臼齿征"和"狭缝"征为JSRD特征性MRI表现,有助于产前诊断胎儿JSRD。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先天性卵巢囊肿的CT表现与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卵巢囊肿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总结其共同点及规律。结果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4例病例中:卵巢单纯囊肿11例,卵巢囊肿伴蒂扭转10例,孵巢浆液性囊腺瘤伴蒂扭转1例,卵巢囊肿伴出血1例,卵巢自截1例。所有卵巢单纯囊肿均表现为类圆形薄壁囊性肿块。当卵巢囊肿伴发出血、蒂扭转、自截等并发症时,CT可见囊壁增厚、囊壁钙化。此外囊液分层是卵巢囊肿伴出血的典型CT表现,囊肿边缘高密度三角形征是囊肿伴发蒂扭转的特征性CT征象。结论 先天性卵巢囊肿,尤其当伴发出血、蒂扭转、自截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相关CT征象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并识别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背景:传统的肺功能成像技术存在诸多不便,利用4D-CT中蕴含的通气信息进行功能图像的快速提取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基于三维变形图像配准算法从4D-CT最大吸气相位和最大呼气相位图像中获取肺通气的三维分布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电影模式采集自由呼吸状态下的胸部CT图像并利用已开发的4D-CT软件进行四维重建,得到吸气末和呼气末双相位CT图像,依次进行肺组织分割、利用基于体积的变形图像配准算法进行三维图像配准、量化分析三维空间象素的位移矢量,最后得到通气度量图即肺功能区的三维分布图。结果与结论:利用三维变形图像配准算法,实现了从4D-CT最大吸气相位和最大呼气相位图像中获取在任意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的肺通气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PECT/螺旋CT融合显像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扫描(WBS)显示颅骨放射性浓聚的21个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生独立阅片。患者同期接受MRI和/或CT检查,各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两周,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约9个月,随访结果主要根据随后的影像学检查(MRI、CT或随后的骨扫描)及临床信息。结果:根据同期影像及随访检查共10个病灶诊断为恶性病变,11个病灶诊断为良性病变。SPECT/CT融合显像检出全部10个恶性病灶及8个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5.71%。1个病灶在SPECT/CT融合显像中诊断为恶性,而同期MRI及随访检查显示良性病变。另有两个病灶在SPECT/CT中难以确定其性质,同期影像及随访检查亦显示为良性。SPECT/CT融合显像在肯定性诊断为良、恶性病灶中诊断颅骨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88.89%、90.91%、100.00%。结论:SPECT/螺旋CT融合显像对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