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畸形之一,由于先天性腭部软、硬组织畸形使得口鼻腔相通,无法形成“腭咽闭合”,继而影响了正常言语的产生,严重阻碍正常语言的发展。故腭裂修复术后的语音矫治是腭裂序列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语音矫治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就口腔临床上最主要的几个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口腔科恶性肿瘤患者应用ADV—TK基因联合光动力治疗前后的专科护理特点,建立系统及规范的护理程序,使其在配合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方法对14私不同部位口腔恶性肿瘤患者,针对本治疗中应用光敏剂及ADV-TK基因之特点,采用系统的心理和临床特殊护理方法,配合临床辅助治疗,探讨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在治疗前后采用有针对性的正确和细致的心理指导和临床护理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疾病治疗方案信任度增强,配合临床治疗程度明最提高。结论采用规范化、正确的手术前后临床护理体系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背景:缺氧诱导因子1α是一种转录因子,缺氧环境下对哺乳动物细胞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的放疗和化疗感受性的作用有待研究。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接受放射和化学药物治疗感受性的影响。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材料: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2,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4,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5,和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6来自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由日本高知大学医学部口腔外科建株)。方法:本实验于2004-09/2006-08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完成。将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2,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4,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5,和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6采用含小牛血清,左旋谷酰胺,青霉素,链霉素的改良DMEM培养液中培养。①从未处理和用30Gyγ射线,100μmol/L顺铂或100μmol/L5-氟脲嘧啶处理后的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中提取细胞核蛋白。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定量PCR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的表达。②不同干预条件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将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单细胞悬液以1×104/孔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的顺铂或5-氟尿嘧啶,或用30Gyγ射线处理细胞,培养48h后,采用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③不同干预条件下细胞凋亡分析: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细胞用30Gyγ射线,100μmol/L顺铂或100μmol/L5-氟脲嘧啶处理24h后,用Propidi-umiodide和AnnexinV-FITC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细胞数(仅分析γ射线,顺铂处理组)。④质粒构建和转染:将人缺氧诱导因子1αcDNA克隆至pcDNA3.1/V5-HisTOPO表达载体。用脂质转染法将缺氧诱导因子1αcDNA暂时转染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2细胞。将缺氧诱导因子1αsiRNA(有义序列为5’CUGAUGACCAGCAACUUGAtt3’)暂时转染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5细胞,设立空白对照,同时给予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观察,以及细胞凋亡分析(仅分析顺铂处理组),方法同前。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缺氧诱导因子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②不同干预条件下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增殖抑制及细胞凋亡情况。③缺氧诱导因子1α过表达或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敲除的转染细胞的蛋白水平检测。④转染细胞和对照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细胞增殖抑制情况和细胞凋亡分析结果。结果:①不同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间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2,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4,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5和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6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2.2,4.3和4.0。缺氧诱导因子1α的细胞总蛋白和细胞核蛋白的表达在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2和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4细胞中较弱,而在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5和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6细胞中较强。②不同干预条件下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细胞增殖抑制及被诱导凋亡情况:经γ射线,顺铂及5-氟脲嘧啶处理后,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2细胞数分别下降至(39.5±3.2)%,(39.2±1.2)%和(47.9±3.6)%,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4细胞数分别下降至(53.9±6.6)%,(54.3±1.4)%,(54.8+3.8)%。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5细胞数分别下降至(74.1±3.8)%,(76.5±9.1)%,(69.6±7.7)%,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6细胞数分别下降至(71.4±7.4)%,(84.4±8.8)%,(82.0±4.5)%。顺铂处理后,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2,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4,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5和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6细胞的凋亡细胞数分别为(50.9±1.3)%,(67.3±2.2)%,(12.2±0.8)%和(38.6±0.9)%。γ射线处理后,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2,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4,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5和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6细胞的凋亡细胞数分别为(21.2±1.1)%,(14.6±0.9)%,(9.7±1.0)%和(10.4±0.8)%。③不同干预条件下转染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情况:经γ射线,顺铂及5-氟脲嘧啶处理后,转染了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载体的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2细胞数高于对照组(t=-4.693,-8.617,-6.721,P<0.01);转染了缺氧诱导因子1αsiRNA的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5细胞数低于对照组细胞(t=5.800,5.595,4.253,P<0.05~0.01)。用顺铂处理24h后,转染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2细胞凋亡数为(34.0±1.9)%,低于空白对照[(49.6±3.4)%,t=6.937,P<0.01]。转染缺氧诱导因子1αsiRNA的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5细胞凋亡数为(27.7±2.3)%。高于空白对照[(11.4±2.1)%,t=-8.941,P<0.01]。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口腔鳞癌细胞对放、化疗感受性之间有负相关性。抑制癌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能增强癌细胞对放疗、化疗的感受性。  相似文献   
4.
问:最近我回老家探亲,发现老乡们仍然有给乳孩挑“马牙”的习惯,请问这种做法正确吗?  相似文献   
5.
陈世璋 《医药与保健》2011,19(12):17-17
大多数人都知道冬季养生,却不注意冬季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在冬季气温骤降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冬季气温低,环境干燥,容易引起人体生理的微妙变化,使肌体抵抗能力下降,气候变化又会产生或诱发并加重一系列的口腔疾病。  相似文献   
6.
李维弟  郭莹  陈世璋 《北京医学》2011,33(12):993-994
我国传染性疾病呈增高趋势.口腔科的治疗环境相对拥挤,高速手机、超声洁治器等可用于有创操作,器械高速旋转可使血液、唾液飞沫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污染周围环境,加大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为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需要建立就诊环境、感染防护、治疗流程等系统规范的标准,完善和落实传染性疾病的诊前排查,建立临床医疗档案,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异型钛板在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20例单纯下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26例,年龄14~51岁,平均年龄29.9岁。用小异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根椐骨折的不同部位和类型14例选择使用辅助颌间牵引固定。结果106例手术未加颌间牵引固定,骨折复位及咬合关系均正常。6例经术前暂时颌间牵引,使手术达到正确复位和固位稳定。8例术后需配合辅助颌间牵引固定,其中6例咬合关系恢复,2例咬合功能改善。120例中有3例骨内固定钛板因创口不愈合出现排异取出,约占总数的3%。结论小异型钛板可用于各种类型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8.
恶性涎腺肿瘤属于临床比较多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1].涎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内部结构十分复杂,临床初步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征、影像诊断等辅助诊断技术,具体确诊需术后进行组织病理诊断2-3].研究新的诊断技术对于恶性涎腺肿瘤的临床诊疗具有现实意义.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在组织生长、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在分析现有涎腺肿瘤诊断技术基础上,对miRNA在涎腺肿瘤诊断及治疗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恶性涎腺肿瘤中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方面能够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男同性恋HIV感染者牙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莹  夏炜  王潇  张燕升  范忠  李维弟  周月芳  陈世璋 《北京医学》2012,34(12):1063-1064
目的 总结男同性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牙周损伤特点,分析吸烟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58例HIV感染的男同性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牙周检查,分析吸烟与龈沟出血指数的关系.结果 58例感染者的软垢、结石以及牙龈炎症的检出率分别为91.4%、94.8%、93.1%,牙龈探诊出血阳性率为82.8%,牙周袋检出率为15.5%,此群体为龈炎中度表现.吸烟、戒烟与不吸烟组龈沟出血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 1.18、2.75 ±0.50、2.27±1.11;P >0.05).结论 北京市男同性恋HIV感染者口腔卫生情况不良,牙周组织炎症较健康人群明显,牙龈出血为HIV感染者的伴发疾病.  相似文献   
10.
健康人牙龈组织中—氧化氮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